信徒教育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從1865年釘根台灣本地開始宣教就極為注重之一環,從傳道人養成訓練為始,中學生教育、女學開辦等,信徒培育始終都是教會關注的重要事奉之一。
基督教教育啟蒙生命,訓練思辨能力。透過思考讓人有想法,想法轉化成語言文字之表達,語言文字變成行動根源,行動久之成為習性,習性塑造性格個性,性格個性決定生活命運。舉以色列人在埃及為奴之例,當上帝聽見他們哀鴻的聲音,就呼召摩西帶領人民出埃及這奴隸之地,以色列人卻在紅海兩岸與曠野無水無肉之處多次抱怨與衝突,這些均源自他們的奴隸思維。奴隸的想法是:只要有吃有住有工作,死後有墳墓即可。因此在窮乏之地──紅海與曠野,奴才的思維就是一再抱怨,這群酸民以負面語言攻擊摩西,怒指的動作成為習慣,曠野的訓練變成苦毒,這群人最終是死在奴隸的想法與苦澀的命運。所以,想法很重要,能造就人生命。不著重思維,命運就大大不同。
在網路通訊普及的當代,教會牧長、信徒面對各種意識形態與意見,都可直接陳述,不論是經由手機、電腦或電視;不分公私領域,都能抒發己見或「帶風向」;不論是起頭論述還是跟風評價,都能快速呈現。因此,個體不同思維逐漸匯集,造就不同群體的網民或粉絲,流動於網路通訊世界與現實世界。對於議題的理解與接受程度不同,結果也就大不相同,或遭酸民頻吐槽,或暖粉頻按讚之現象。我們真實生活於苦澀與甘甜之間,且來回擺盪。
1952年長老教會設立聖經學院,這是一間為培育信徒而辦的學校,是以聖經培養信徒的思維,透過行動在職場上為主作見證。這是本宗具體呈現信仰的行動──我是否以個人職分榮耀上帝、我是否榮耀呼召我的上帝。聖經學院昔日為教會培訓傳道人以外的同工,是執行教會行政事務、基督教教育與輔導、教會音樂和外文宣教訓練。今日更致力於改革宗靈修訓練,讓上帝話語和聖靈一同做工,運行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之中。信徒教育可以培訓明日的宣教思維,讓受制於經濟奴隸身分的人民改變命運。經由思考訓練轉化生活語言,文字語言凝聚行為,行為變成習慣,習慣形塑個性,個性導致命運,使人生的苦澀變成甘甜,這是個體生命也是群體命運的真實寫照。以色列人如此進入迦南美地,台灣人群體亦是如此。
訓練思考,使生命意義具有影響力;改變思維,讓生活價值彰顯主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