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不足的山月吊橋

山月吊橋。(圖片取自太魯閣國家公園官方網站)
◎李道勇

太魯閣國家公園的「山月吊橋」,從2016年重建整修,終於在今年8月12目開放(也算是對「原住民族日」的獻禮吧!)

山月吊橋位於太魯閣國家公園布洛灣遊憩區內,橫跨立霧溪太魯閣峽谷,高懸於布洛灣台地與巴達岡台地之間。全長196公尺、寬度2.5公尺,橋面距溪谷約153公尺,為台灣跨深比最大的吊橋。台灣總督府於1914年太魯閣戰役期間,修建橫跨立霧溪的第一代山月橋,橋長154公尺。越過吊橋後可往上遊走到巴達岡台地,再橫切過錐麓斷崖的古道可到塔比多(老蔣重新命名天祥,沒人出面要求回復正名)。

2015年10月,太魯閣戰役滿百年,台灣及日本近百名學者及太魯閣族人齊聚布洛灣台地,舉辦學術研討會,緬懷抗日勇士Holok Naowi(哈鹿閣‧那威),以及昔日化解干戈的井上伊之助,找回太魯閣戰役史真相。

1896至1914年間,花蓮太魯閣陸續爆發新城事件、威里事件及太魯閣事件,太魯閣族人與日本人一再發生流血衝突,總頭目Holok Naowi領導族人以智慧對日抗戰了18年。為緬懷這位抗日勇士,雕刻家葉大‧莫那以花岡岩雕成高約三公尺的雕像,設立在太魯閣布洛灣台地的山月村,供後代族人及遊客追思。

1906年7月,彌之助等25名日本人因在太魯閣族的傳統領域採伐樟木、熬製樟腦,遭到出草殺害;但彌之助的兒子井上伊之助卻抱持「以愛報仇」的信念,於1911年回到台灣,在原住民部落進行醫療長達35年,並撰寫泛泰雅爾族民族誌,死後的墓碑上銘刻著泰雅爾語的「上帝在編織」,象徵他對台灣原住民深摯的尊重。太魯閣戰役滿百年的台日學術研討會,可說多少找回太魯閣戰役的真相。

太魯閣族人雖然感謝太魯閣國家公園重建「山月吊橋」,但族人也在抱怨為何不取名為「布洛灣吊橋」或「勇士那威吊橋」,讓它更像太魯閣族的吊橋? (作者為城南文史工作室負責人)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