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奇表達藝術 非語言溝通傳遞內在需要

陳宇嘉。(攝影/張原境)

【張原境台南報導】台南神學院2020學年度、南神神學院109學年度第1學期退修會,於9月14、15日舉辦,主題為「以愛團契・彼此扶持」;15日邀請台灣教牧心理研究院校長陳宇嘉博士分享「幻奇表達藝術的理路:教會服事中之實務運用」,以及甫出版新書《預約50+好日子》的牧師盧俊義專講。

延伸閱讀:《預約50+好日子》新書發表會 盧俊義牧師談生命態度

陳宇嘉同時擔任國際生命線亞太地區執行長及國際生命線幻奇表達藝術治療之授課導師,擁有多年豐富經驗;他開宗明義地表示,每個人都是天生的藝術家與幻奇想像者,而在幻奇表達藝術當中,個人可以藉由表達藝術媒材,進行敘說、展演、體驗或投射最近狀態,進而得以在協談過程中診斷及分析當事人所面臨的問題與困境。

「不論是繪畫、音樂、舞蹈、文學或是任何藝術活動,都可以幫助當事人的感覺得到表達,並有助於統整人格、興趣、意念、潛意識與內在世界。」陳宇嘉認為,藝術不僅可以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亦能提供治療的作用,而藝術教育與藝術治療可謂一體兩面,不僅只是教育,而是陪伴當事人心靈成長。

什麼時候會用到藝術治療?陳宇嘉點出,當個案面臨情緒困擾、學習障礙、語言溝通障礙或人際關係與自尊需改善時,便可使用藝術治療。陳宇嘉強調,有些人沒有失去話語能力,但具有「非語言溝通」的特質,亦可以繪畫等媒材幫助當事人進行非語言表達,而藝術治療之意義乃是透過分享、探索、欣賞及討論,使當事人得到自我療癒與成長,逐步產生持久性的改變,「藝術活動過後產生的作品不是重點,而是在過程中透過輔導及協談達到治療之目的。」

延伸閱讀:藝術傳達心聲 魯凱中會兒主宣教圍爐

談到藝術治療的因果邏輯與哲理,陳宇嘉說,藝術治療師需先協助個案使用媒材完成表達及作品,而後進入當事人的內心世界,探討個案的意念、情緒行為與認知需求,幫助個案獲得舒緩,近一步促成認知及行為改善,最終的目的則是幫助其獲得靈性成長。

陳宇嘉指出,藝術治療強調非語言溝通,重視創造過程,讓當事人得以在安全及信任的關係中表達和認知情緒,並透過藝術媒材反映自身思想與情感,經由支持與了解當事人生命的過程,幫助其探索潛能及問題根源,藉以更新自己,而身為治療者,要能在團體當中看清自己的角色,敏銳地引導當事人達到治療目標。

專講的最後,眾人以紙筆實際操作演練,並3人一組分享自己寫下的內容;陳宇嘉提醒,在對話過程中應抱持主動、積極參與的態度,以接納、鼓勵、讚美、包容代替評斷、批評、分析與診斷,「每個人都可以追問,但當事人有權利拒絕回答,大家要懂得保守秘密,才不會在教會裡面造成傷害。」

(攝影/張原境)
(攝影/張原境)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