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回應】合宜的制度與教學 才能真正推廣母語宣教──回應3573期〈當語言用來檢核牧師資格〉

Image by Shahid Abdullah from Pixabay
◎李新元

回應文章:【窗口無遮欄】當語言用來檢核牧師資格

筆者自出生以來就在使用母語(台語)的環境中成長,由於是記念巴克禮宣教事工的教會,也因為教會地理位置在台南神學院與台灣教會公報社附近,相關的資源、課程與師資算是從未缺乏。又加上教會有計畫地推行母語事工,相對於其他人而言,算是身處在非常優良的母語教育環境中,因此在生活與教會使用自身的母語是一件自然的事情,也使母語後來在田野調查與大專事工分享中,成為筆者重要的技能甚至是素養之一。

但並非所有教會都有像筆者母會一樣的母語環境。在人力與物力相對不是那樣充足的客語教會、泰雅爾、阿美、布農等其他各族群的教會,其實更需要弟兄姊妹的關心。也因此,相信大多數人都能同意:母語對於文化存續與在地知識傳播的重要性,以及神職人員也擔任母語宣教與傳遞各族群福音的獨特使命。因此,檢核傳道人的工作語言使用狀況,有一定的必要性,也是服務習慣聆聽母語的信徒所需具備的能力。

然而,僅是靠母語檢定,要牧師達成工作語言的要求,而不在牧者養成時的教學、課程內容以及文化素養上去融入母語教學,其實對於母語宣教的培力是非常不夠的。去年頒訂的「十二年國教課綱」(108課綱),在今年因應《國家語言發展法》的需要,即將放入母語教學,但其實教育部在此之前,早已推行多年母語教育學程與檢定。而長老教會主掌檢定與課程的族群母語委員會,是否有隨著時代進步,觀察傳道人、神學生甚至是一般信徒的需要,為教學成效評估與教學法做更新?倘若真正重視母語推廣,我們的傳道師母語檢定,是否也應該因應教學法的革新,來做出調整並持續革新呢?就像教育部審議課綱那樣。

更重要的是,如果真的是一個釘根本土的教會,母語是工作語言,我們的神學教導、信仰造就與牧者素養的養成,有沒有因應各工作語言的需要,去摘要那些母語的信仰精選文章或是信仰前輩的事蹟分享,來作為傳道師培養的內容之一呢?

如果前面的課綱、教學內容都尚未俱足,或是許久沒有更新,抑或是具體成效與期待有落差,以此為基礎的檢定內容,真的能夠評選出真正為神服事的牧者?還是阻擋傳道師封牧,甚至造成信仰跌倒的絆腳石呢?

除了教學與檢定應當相輔相成外,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3章1節這樣提到:「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不要忘記母語檢定的初衷,是要培養一個能夠服事對應母語族群的牧者,而不應該把人考倒,讓傳道人挫敗、心生恐懼,甚至成為教會分裂的理由,這就違背母語檢定的美意了。個人認為,應當是綜合其表現,對需要幫助的予以輔導或是補修通過,在高等教育陸續廢除英文檢定門檻的今天,母語推廣應當是讓更多人喜歡與使用這語言,營造生活化的環境,陶冶信徒與神職的素養,甚至教會文書採母語與華文對譯,就跟100年前的信仰前輩一樣,可能才是母語宣教的基本功與有效的行動。 (作者為台南中會東門巴克禮紀念教會青少年牧區小組長、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