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經過一個漫長的暑假,許多教會及機構都利用時間辦營會,使這個暑假更多采多姿。除了有靜態課程外,亦有動態體驗,不但讓學員在信仰的旅途上有豐盛的收穫,也實際走入社區鄰里,讓社會大眾有更多的機會認識福音。

本期專題將介紹九個特色營會,藉由這些創意發想,認識豐富多采的福音傳播方式。

  |障關手語營|用雙手譜出生命之音   

(攝影/林婉婷)

【林婉婷專題報導】平安基金會所屬身心障礙關懷中心於8月15、16日假高雄國軍英雄館舉行「全國親子手語營」,報名家庭有聾人、有聽人,大小朋友們一起藉著繪本、戲劇、遊戲、闖關等方式學習手語,也認識障關中心的資源與服務內容。

15日開幕式上,高雄市政府社會局身心障礙福利科科長陳惠芬與平安基金會董事蘭慈慧等人前來關心。陳惠芬致詞中分享自己學習手語的歷程並稱許手語是「美麗的語言」,今年因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武漢肺炎)疫情新聞不斷,讓手語、手譯的重要性被看見。另外,她也感謝障關中心長期深耕自然手語教學與推廣。

在主題繪本課程中,主辦單位挑選《魯拉魯先生的草地》《小不點交朋友》和《好想見到妳》三本好書,分別介紹大量動物、形狀與交通工具用詞,使學員們能用系統性與聯想力來學習,再經由團體遊戲來複習,使每個新學的手語都深入記憶。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們,除了靈活表情與趣味肢體的傳達外,還製作不少服裝與道具,讓孩子們更能投入繪本情境。

障關中心副主任吳秀鶴表示,九成聾孩子的父母都是聽人,不少家長為了讓孩子融入大環境而選擇口語復健,但具體成效因人而異。障關中心致力於使手語普及化,創造雙語學習環境,也鼓勵父母給予孩子選擇語言的機會。目前障關中心手語班反應熱烈,可見大環境對手語的接受度有提升,事實上,也有聾孩子的家長重視手語,甚至倡導政府應將手語納入早療政策與相關補助。

推動手語之外,障關中心亦期望能幫助父母接納孩子。吳秀鶴提到,有個案的父母不能接受孩子聽損的現實,強力透過手術和輔具進行矯正,因而產生親子衝突,語學習之路斷斷續續,最後進入啟聰學校就讀。她表示,許多聾孩子都很優秀、跟聽人無異,但若沒有找到合適的學習方式,用90%的精力投入卻只得到10%的成效,這樣太可惜了。

障關中心代理主任謝雅德受訪時表示,除了辦理營會與課程,障關中心也與圖書館、社區大學等單位合作手語教學,未來還會推出手語繪本教材,也將於9月19日和10月17日辦理親子手語繪本課程,歡迎12歲以下兒童參加。


 |雙連台語夏令營|用聖詩唱出鄉土認同 

攝影/邱國榮

【邱國榮專題報導】為要激發孩子學習台語的興趣,七星中會雙連教會7月21至24日舉辦「台北囡仔台語夏令營」。雙連教會牧師團隊之一、牧師楊新造在結業式致詞時表示,盼望家長繼續在家裡用台語跟孩子溝通,就會看見孩子的進步。

「鼓勵孩子多講台語,就要在家庭裡。」楊新造說,舉辦台語夏令營只是幫助孩子建立喜歡台語的起點,家庭才是最好的學習環境與重點,鼓勵父母及家中長輩與孩子交談的時候,要多使用台語,尤其孩子們學習新事物的吸收能力猶如海綿一樣,任何好的學習,都對孩子未來一生有所幫助。

這次夏令營約50名參加,從幼稚園到國中生,經過四天學習,幾乎都能朗讀台語童謠,除了讓小朋友學會六首台語聖詩,並學會用台語自我介紹,例如有人會說「我愛踢kha球」,有人說「我愛食雞卵糕」。其中有一對來自美國紐約的石姓兄弟,過去雖沒接觸過台語,不過營會結束前,已能用簡單的台語自我介紹,雖然咬字與聲調略為生硬,但仍能夠讓人聽懂。小朋友經過四天學習已能清楚朗讀台語,尤其音調準度勝過許多大人。

營會成果表演包括小朋友合唱〈稱讚主祢榮光〉〈耶穌疼我我知明〉〈榮光,榮光,榮光〉〈為著美麗的地面〉〈主上帝右手〉與〈願上主大仁愛〉等六首台語聖詩。


  |志學集哈谷生友會|跨世代交流走入社區  

攝影/黃敍慧

【義工記者黃敍慧專題報導】7月3至6日,花蓮大專學生中心於東部中會志學教會舉辦為期四天的「集合啦!集哈谷生友會」,除了聽社區長者敘說生命故事,也實際走訪了解在地社會議題。

活動名稱來自知名遊戲「集合啦!動物森友會」,融入志學社區阿美族語古地名「集哈谷」。花蓮大專牧師林熙皓說,營會目的是讓學生更了解東華大學周邊社區,和在地居民互動,培養認識、關懷家鄉的觀念。

學員首日聆聽耕耘社區銀髮族多年的愛加倍關懷站同工分享,內容提及與長者互動、聊天的經驗,並引導學生實際與教會長者互動,為隔天與志學社區長者接觸暖身。

7月4日上午,志學社區多位長者來到東中美崙教會,與學生一起隨著懷舊歌曲帶動唱,並做簡單的擲球遊戲活動筋骨。接著,一同創作緞帶畫,分享自己對「樹」的印象,不同色彩、形狀的樹帶出每個人不同的成長經驗,有長者分享童年時期的故事,也有長者在樹下畫了一個囡仔,或者在樹枝上掛著鞦韆。午餐時間,地瓜簽飯配上鹹鹹的菜脯,對長者來說是過去貧窮時「吃到會怕」的回憶,對學生來說卻是新體驗。

下午,全員分三組探訪在地居民,包含中國湖南的退役軍醫爺爺家中,欣賞掛滿客廳的墨寶,試圖從不熟悉的腔調理解爺爺的過去及異鄉生活的辛酸。也有聆聽太魯閣族長老講述不斷搬遷的過往,以及嫁入客家族群經歷的困難。還有手中拿著冰涼飲料坐在「柑仔店」廊下,看著常客來來往往,聽老闆敘述賒帳簿的故事。

7月5日上午,學員參與志學教會主日禮拜,並於禮拜中擔任司琴、獻詩。下午,全員移動至東中鳳林教會,與來自鳳林、豐坪、樹湖的反卜蜂養雞場自救會成員碰面,了解大型養雞場對社區的影響,居民如何看待並應對。

志學教會傳道師李宜庭表示,志學是高齡化社區,與東華大學學生關係一度緊張。但2019年年底花蓮大專「花開有時」發生火災後,教會重新接納花蓮大專及東華大學團契的學生聚會,社區與大學生建立新的連結,拉近了距離。


  |大安長青夏令營|身心靈兼顧樂齡快活  

攝影/林宜瑩

【林宜瑩專題報導】許多教會松年大學、松年團契、松年詩班為了防疫而停止聚會,加上暑假期間各教會忙著舉辦兒童、青少年營會,9月開學後才能再開始松年各項活動。為避免教會及社區長者等候過久,七星中會大安教會7月6至10日舉辦首屆「長青夏令營」,讓73位年齡層分布在56至92歲的樂齡長者一解悶在家中的鬱卒。

大安教會松年大學、松年團契及松年詩班精心策劃下,活動一連四天早上,參與者全體先「動一動」,跟著衛生福利部製作的影片《高齡者健康操》拉筋伸展、舒活身心。緊接著是參加「人生的抉擇」專題講座,聆聽大安教會退任長老、中原大學生物科技學系退休教授蔡敬民、晨曦會牧師劉民和、林森南路禮拜堂長老范大陵分享生命見證,認識基督信仰改變個人生命的故事。

蔡敬民表示,劉民和、范大陵因為接受基督信仰,改變了過往年少輕狂時期荒誕的生活方式,回頭後轉而幫助吸毒者與社會邊緣青少年,他們的故事激勵許多長者,也引起許多迴響,更帶領眾人思考生命存在的意義。

負責規劃、執行這次「長青夏令營」的大安教會長老蔡維德表示,除了專題講座,還有音樂、電影欣賞兼電影老歌,並有體適能可以訓練手腳的協調性,生活藝術課讓長者品茗咖啡、台灣茶及葡萄酒等動靜態課程,都是快樂學習、輕鬆玩樂且內容充實的精采課程。


  土城馬偕小醫學堂披白袍學習馬偕精神  

攝影/林宜瑩

【林宜瑩專題報導】怎麼有群年輕人穿著醫師白袍、脖子掛小聽筒,把台北中會土城教會當成了醫院?還分內科、外科、兒科、婦科,並七嘴八舌地討論如何使用心肺復甦術(CPR)、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ED)來搶救心肌梗塞公車司機、自摔送醫機車騎士。

原來這是馬偕紀念醫院與土城教會7月29日至8月1日合辦的「馬偕小醫學堂──醫學體驗營」現場,共有土城國小及鄰近社區34位青少年參與。

土城教會牧師林伊驍表示,這些孩童來自中低收入及新住民家庭,九成不是教會主日學孩童,也就是說他們是第一次進到教會。營會完全免費,而且分組的輔導都由教會青少年擔任,目的就是期望營會結束之後,這些孩子能繼續來到土城教會聚會或參與活動。

在馬偕院牧主任鄭頌苑、院牧彭榮恩、關懷師劉慧月、陳積懿、黃麗君(林伊驍牧師娘),以及馬偕內、外、婦、兒科之醫生、護理師與實習醫學生等人的配搭與支援下,安排傳授醫療技術、實際操作CPR、孕婦體驗、照顧假嬰兒、門診問診體驗、認識骨折如何上石膏等環節,也分組讓孩子討論、設計他們「心目中理想的醫院」。每人每天還要將實習心得寫在「小醫師實習日誌」,最後結業式會頒發醫學實習證書。

營會活動一開始先播放《黑鬚番──馬偕博士動畫傳記》給孩子觀看,然後由鄭頌苑講述馬偕醫療宣教的事蹟。四天營會時間裡,各項活動開始或結束時,統籌營會的劉慧月、黃麗君等醫護人員及輔導都會帶著孩子一起祈禱、唱詩歌,幫助地方教會做「撒網」的福音預工,使孩子自然地融入信仰生活。

通常兒童醫學營每人收費都要新台幣1萬5千元以上,但彭榮恩表示,這次營會完全免費,目的就是為幫助地方教會做「撒網」的福音預工;整個營會花費新台幣10萬元,全數由馬偕院牧部吸收;土城教會提供場地及餐飲。鄭頌苑特別感謝淡水馬偕技能中心提供兒童醫師袍、CPR訓練用假人等設備,也預告明年第2屆的「馬偕小醫學堂」醫學體驗營會在台北中會淡水國語教會進行。


 鹽行達瓦蘭生活體驗營在大自然中經歷上帝   

攝影/陳家玉

【義工記者陳家玉專題報導】趁著長假,台南中會鹽行教會於8月14至15日安排了排灣族達瓦蘭部落的生活體驗活動,讓主日學孩子和家長們體驗不同文化之餘,拓展視野,留下特別的回憶。

眾人開著車抵達屏東禮納里社區──這裡有三個部落,於2009年莫拉克風災過後遷移至此,達瓦蘭部落即是其一。在Payuan(排灣)中會Tjavadran(達瓦蘭)教會牧師Aravas(李耀光)與長執們的熱情款待,眾人分別體驗了部落早期在不同情境下的生活──射箭、打獵陷阱製作、石板煮食、手作傳統美食Cinavu(吉拿富)與Abai(阿粨),以及排灣建築特色的石板製作等等。

Aravas引導學員們從這些體驗中,感受過往部落耆老們在物資缺乏、生活條件充滿限制的生存環境裡,怎麼就地取材、突破限制。例如:排灣族的石板屋以及石板窯燒,就是取材自南台灣山上隨處可見的灰黑板岩或頁岩。而窯燒煮食的起點,是因為野外取水或容器不易,所以用石板窯烤的方式解決。在耆老帶領的陷阱製作體驗裡,眾人聆聽了過往上主如何透過大自然的大小動物,餵飽居住山上各族人的故事。

晚上學員們聚集在教會禮拜堂裡,聆聽Aravas述說野外求生趣事、排灣族名起源,以及部落長幼與階級有序的制度文化下,族人們如何互相扶持、共榮生活;眾人也從教會災後重建的故事裡,了解部落如何透過上帝所賜的機會,慢慢重新擁抱孕育自己生長的文化。透過交流與分享,讓不同族群、甚至不同國家的人體悟上帝的美好創造。


 大雅志工營走出教會 × 服務社會  

攝影/洪泰陽

【洪泰陽專題報導】7月20至22日,台中中會大雅教會牧師張佳幸率20多人的青少年團契,於彰化縣埔鹽鄉大有社區進行農村志工服務營會。張佳幸表示,志工服務讓年輕人發揮能力服務他人,體驗施比受更有福的信仰意涵。

大雅教會志工營參與大有社區發展協會的「銀享彰化‧青創未來‧大有可為」長者為師計畫,在大熱天清潔社區、整理年長者居家環境,並至長者實驗園圃除草與操作翻土機械,順便增進有機常識。此外,也帶領長輩進行團康活動,讓長輩動腦兼肢體律動。

晚間張佳幸則帶領分組討論與分享,讓來自教會與社區的青少年,從彼此不熟悉到相識,進一步整合、團結。

張佳幸談到,大雅教會往年的暑期志工活動都是把年輕人帶出教會、服務偏鄉教會或是社區。今年則因緣際會,透過埔鹽鄉鄉民代表李佳緣協助與引薦,讓學員有機會到彰化傳統農村來學習。

張佳幸表示,此次活動主要目的有二,一是博得大雅社區居民認同,擴展傳揚耶穌基督福音的界線,為8月靈修營活動暖身;二是建立青少年對土地的認同,到偏鄉看見需要幫助的人,跳脫溫室花朵心態。「這群都市小孩在生活各面向都是被祝福的,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去改變、幫助需要的人。」

張佳幸說,這群年輕人在第一天晚上普遍感想是很熱也很累;但第二天晚上則開始出現好評;到了第三天,已主動表示要繼續參加教會8月的靈修營。

張佳幸強調,相信一切都有上帝的恩典與保守,年輕人的回饋更是讓大雅教會每年志工營繼續走下去的動力。


  │海佃親子共讀夏季學校│繪本成世代間橋梁  

攝影/張原境

【張原境專題報導】今年暑假台南大專中心與台南中會屬下八間教會合辦「親子繪本共讀夏季學校」,7月16至19日由首度合作的鯤鯓教會及三度合作的海佃教會打頭陣,除了按年齡分班,由大專青年及教會同工合作帶領小朋友共讀繪本,台南大專牧師吳明漢亦開設「家長成長班」,讓親子共同徜徉在故事書海。

海佃教會教育牧師張丹綺於營前訓練提出觀察,表示教會所處社區高風險家庭比例高,面臨經濟困境或家長因接觸毒品、槍砲而入監服刑者亦不在少數,結果是家長自我價值感低落,家庭長期欠缺溝通能力。

張丹綺認為,教會於社區宣教,若教導與陪伴未切中問題核心,會混亂變成世俗團體。她肯定透過繪本閱讀營的培力,可幫助孩童對學習保持興趣、肯定自我價值、理解人性、增加表達能力,進而培養與家人互動溝通的習慣,達成108課綱核心素養終生學習者的三大面向:自主行動、溝通互動及社會參與。她指出,信仰與教育素養有許多共同性,諸如掌握個體生命核心價值、追求內在豐富、生命連結土地、以態度行動證明信仰、多元共融等。海佃教會主任牧師林永恩表示,在疫情當前,同工仍一致要續辦營會,「我們當然就一起努力,也非常感謝大家的付出。」

台南大專中心傳道師高柏恩說,現代小孩習慣影像與動畫,缺乏閱讀習慣會限制想像力,「有時看小說翻拍的電影,會覺得小說比較好看。」他也期盼,透過繪本營與各地方教會產生連結,希望從更小的年齡層開始扎根信仰。


  關東橋騎馬夏令營  

(攝影/黃政凱)

【實習記者黃政凱專題報導】教練從馬廄牽出數匹馬至訓練場,孩子們看到高度與顏色皆不同的馬匹,炯炯有光的眼神透露好奇與迫不及待的心情!

客家宣教中會關東橋教會8月11至14日舉行夏令營,牧師陳建上表示,這次營會以合作與溝通為主軸,為讓孩子從合作的體驗中理解信任關係,特地安排營隊至新竹所羅門馬場體驗牽馬、騎馬、餵馬,讓孩子了解彼此信任的重要。

馬場的王教練也是基督徒,他藉與馬長久相處的經驗告訴孩子,信任不是單方面,是雙向溝通磨合後建立的關係。他與馬相處時,無法直接以言語溝通,但可透過細微的肢體動作感受馬的情緒,例如馬緊張時,雙耳會向後倒下,尾巴向下;當雙耳向後且緊貼時,就要小心可能會攻擊人等。孩子們從中學習人與動物如何彼此尊重與共融。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