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眺望】退休牧者的牧養倫理

◎林楷夫(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前普世青年代表)

今年2月我所屬的美國長老教會主任牧師退休了。退休儀式很簡單,沒有本宗教會熟悉的盡程退休禮拜,僅在主日禮拜後由中會派員主持和會,由會眾表決同意解除牧師與教會間的牧養關係,並由中會特會員宣讀表決結果,同時「定義」爾後牧師與教會間的關係。

「定義」這道程序對我而言十分新鮮,畢竟在台灣參加過多次退休禮拜,卻從沒看過中會派員向會友說明教會未來與退休牧者的關係為何。「定義」的大意是:牧師退休後不得再有為教會會友證婚或主禮告別式等牧養行為。特會員更強調:「如果會友執意邀請牧師證婚或提供其他協助,則牧師『必須』回絕,因此請會眾不要為難牧師。」若用美國普遍將工作與生活分開的文化來看,特別提醒會眾,一則是保護牧師退休後的個人生活,二則是避免教會因前任牧師「陰魂不散」影響到繼任牧者。

台灣地狹人稠,要期待或規範牧者退休後不得再與教會聯繫是不切實際的。台灣人重情,邀請對自己有特別意義的牧者證婚或主持告別式更是時有所聞。然而,近年常聽聞少數退休牧者未能拿捏分寸,仍要求在原教會參與事工、主動關懷會友,甚或要求為他投入的其他事工募款。退休牧者或許自認理所當然,跟牧師親近的會友也心甘情願,卻成了繼任牧者的困擾。這些退牧的「理所當然」,往往建基於教會同意了,徵得同意的過程卻是透過長老去「詢問」現任牧師。現任牧師一方面屈於長老的壓力,一方面畏於拒絕可能帶來的罵名,陷入兩難時也只能接受。

在本宗退休感恩禮拜,中會議長常以「退而不休」祝福退休牧者,也有許多牧師退休後選擇到偏鄉或弱小教會無償協助教會事工,繼續服事上帝,真正落實「退而不休」的真諦。但近年來,有些牧師在退休後建立了自己的品牌事工,運作這些事工需要大量經費與資源,退休牧者在尋找資源時,自然運用以前牧會時建立的人脈(包括前會友)來取得所需。此種類似情緒勒索教會的作為,欠缺考慮現任牧者的立場與教會事工的需求。不論前輩是有意或無意,這種行為已實質影響現任牧師的牧養事工。

如何在維繫與前會友間的情感與尊重繼任牧者間取得平衡,考驗的是退休牧者的智慧。美國長老教會這種一刀兩斷的方式或許無法直接移植到台灣教會,但退休牧者從以前的退而不休,到現在的不請自來,造成繼任牧師在牧會上的困擾,恐怕也是本宗教會必須開始正視的一個問題。參考上述美國長老教會的做法,或可以體制的規範匡正這些亂象。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