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語言》微電影 盼教會關心聾人需要

(相片提供/《愛的語言》截圖)

【林婉婷綜合報導】繼《無聲之愛》,平安基金會所屬身心障礙關懷中心再次推出微電影——《愛的語言》。本次新作以家庭故事切入,深刻呈現聾人朋友需要,傳達手語就是「語言」,盼望提升社會學習手語意願、促成友善溝通環境;此外,亦藉此機會讓各界認識成立已有31年歷史、長期致力手語推廣的障關中心。

延伸閱讀:

靜默中有愛 障關翻拍聾人生命微電影

身心障礙關懷中心30週年 禮拜獻上感恩

《愛的語言》由障關中心代理主任謝雅德監製,導演陳宗鉞執導、編劇,障關中心副主任吳秀鶴同為編劇;劇情描述聽損女孩在母親期望下配戴助聽器、學習口語表達,雖然媽媽求好心切,但無形間給孩子帶來壓力,再加上遭遇無知同學們捉弄,女孩難過得去找帶重聽祖母學手語的祖父,一家人才把心裡話坦白出來;後來老師也開始帶學生們認識手語。

謝雅德及吳秀鶴受訪談影片拍攝的用意與期待。謝雅德指出,感謝吳秀鶴撰寫與申請計畫,取得文化部補助款,讓影片得以誕生;這將成為年度事工,明年會推出新微電影。謝雅德說,社會因為對聾人文化不理解,對他們的需求認知亦不同,某些觀念認為使用手語會容易被標籤化,因而要求聾孩子學習口語,但手語其實就是「語言」,還是非常美的語言,縱使對話者隔著距離、也能保持溝通;障關中心主要提倡手語、口語併行。謝雅德相信,欣賞過影片後,觀眾一定會深受感動,但是否產生學習手語的意願與行動,這也同樣重要。

吳秀鶴說明,觀察到「聾人使用手語、但親友卻不會手語」的情形,因此障關中心提出「親子手語」策略,例如舉辦手語繪本班、到宅服務教學等;盼未來藉申請計畫補足經費,將可以開展更多社區性手語教學課程,明年也會加強相關師資培育。

延伸閱讀:

手語繪本 成為溝通新橋樑

障關中心營會 大小朋友從繪本學手語

《愛的語言》片中除了聾孩子,另點出長輩們聽力退化的議題。關於配戴助聽器,謝雅德解說,現常用助聽器是耳掛式,近期因為防疫要戴口罩,再加上有人戴眼鏡,壓力累積下來確實會讓耳朵不舒服;且聽力退化是某些頻率可聽見、某些聽不見,例如汽車喇叭聲,很多長輩原本就聽得清,若加上助聽器的擴音效果,反而變得刺耳、令人不適。相對的,手語沒有那麼多限制,只是學習的人不多。吳秀鶴點出,學習手語其實也可以成為家庭「共同完成一件事」的機會,有助凝聚情感,更可以透過記憶和活動預防失智症。

(相片提供/《愛的語言》截圖)

謝雅德表示,不少教會知道伊甸基金會等其他社福單位,卻鮮少知道平安基金會及屬下機構,障關中心希望也能與教會成為好夥伴,例如繼高雄中會內惟、小港教會之後,近期又連結屏東中會林邊教會,安排老師前往教會授課,讓小耳症患童能就近學習手語,「這就是社福和傳福結合的雙福事工。」謝雅德進一步解說,這個構想能讓非基督徒與聾人朋友走入教會,剛開始教會可能還沒掌握如何溝通,障關中心會先派同工去協助,若教會有需要則可安排弟兄姊妹們來學習手語。

障關中心設立超過30週年,創辦人是「輪椅上的牧師」陳博文牧師;吳秀鶴很欣賞陳博文雖不是聾人、卻很有遠見,早早就推動手語事工。謝雅德和吳秀鶴談到事工開拓與進行的不易,也感謝上帝恩待長老教會,使平安基金會的機構們服務社會上最微小、邊緣、弱勢的群體,「沒有愛心,就無法持續。」期盼眾教會都能共同關心,以彰顯上主的愛。

(相片提供/《愛的語言》截圖)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