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城春秋講座 陳奮雄分享文獻會歷史

(攝影/張原境)

【張原境台南報導】台南新芽協會台灣文學館合辦「府城春秋——舊台南市地方政治文史展」系列講座,10月9日的首場座談「從文獻到文化,被遺落的政治史」,邀請台南市文獻委員會主編陳奮雄及策展人嚴婉玲與談,分享文獻會的會史、記錄者眼中的台南,以及記錄者如何書寫台南,希望藉青年世代與文史前輩的對話,重啟地方政治與民眾記憶的連結。

延伸閱讀:府城春秋文史展 呈現舊台南市政治記憶

陳奮雄首先梳理台南市文獻委員會成立的歷史脈絡,指出台南藝術俱樂部附設台灣文獻整理委員會,從事整理研究的相關工作,是台灣最早的文獻整理組織機構。1951年,台南市史料編纂委員會成立,隸屬於當時的台南市政府教育科(現今的教育局);1982年,台灣省政府令地方政府整理地方史料,編纂地方的縣市志,於是各縣市紛紛成立文獻委員會。台南市史料編纂委員會則於1951即開始發行《台南市志》,堪為各縣市之先驅,而後改名為《台南文化》,於市長許添財任內停止出版。

時至今日「台南市文獻委員會」已成為全台歷史最悠久、組織最健全的文獻機構。 陳奮雄表示,不論是編輯《台南市志》或《台南文化》,均需到各地方做大量的田野調查。他強調,做田野調查一定要做好充足的準備,才能謹慎地到現場面對受訪者。而台南市文獻委員會2002年至2005年間進行了9次的出國考察,古蹟活化、夜間開放、博物館導覽的設立以及古蹟修護的工程概念,這些改變均來自於考察的經驗。

陳奮雄接著說明,1972年,因台灣省政府精簡,全台灣的文獻委員會都面臨裁併,直到1980年代鄉土文學的論戰日益激烈,政府機關開始主張尋根活動,成立「台灣史蹟研究會」,逐步重視台灣史。而1990年,李登輝主張台灣本土化政策,在全台灣國中實施鄉土教材;國立編譯館開始編國中認識台灣歷史篇、地理篇等。陳奮雄點出,自己當時代表第一線教師進入教材編纂團隊,談到二二八事件的編入時遇到激烈爭辯,如何折衝樽俎、實屬不易。

陳奮雄最後提到,如今台灣文學系所在台灣已非常茁壯,可陸續培植台灣史的研究後輩,而台灣歷史博物館、台灣文學館落腳於台南市,更是市民之福。嚴婉玲回應時指出,過往在談論政治史時,太容易把目光放在中央而疏於談論地方的變遷,地方的近代政治史值得繼續挖掘,而透過不同的管道與方式,如口述歷史,以留下不同觀點也很重要。

「府城春秋」在台文館2樓展覽室E舉辦,將持續至11月8日。展覽以文學作品為引,將台南地方政治變遷與社會景象透過文獻、文物與影像等呈現。10月24日與11月1日尚有2場講座,主題分別為「永不止息的追求——府城百年民主歷程」與「白色恐怖與台南」。

嚴婉玲。(攝影/張原境)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