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宗教改革日,信徒查經中

相片提供/宋訡瑄、潘佑達、陳思妤、蔡菽娟、簡心怡
編按:每年10月31日是宗教改革紀念日,記念馬丁路德1517年於威登堡教堂大門釘上《九十五條論綱》,開啟了基督宗教改革的新頁。馬丁路德強調「五個唯獨」:唯獨聖經、唯獨信心、唯獨恩典、唯獨基督、唯獨上帝的榮耀,提出「信徒皆祭司」的觀念,而查經班正好延續這種精神。讓我們回到宗教改革的發源地──歐洲,看看在德國、英國異鄉的台灣留學生在疫情蔓延下的查經現況。

平信徒查經運動的興起──從施本爾的敬虔主義談起

◎潘佑達(德國柏林台灣團契成員)

今日走訪德國哈勒(Halle)的人,可以在老城區外圍,看到一系列的巴洛克式建築群。這些巴洛克式建築,是由一個名為弗蘭克基金會(Franckesche Stiftungen)的機構所擁有和管理。弗蘭克基金會是由教會創辦並致力於教育事業的機構,歷史悠久。除了擁有幾座博物館外,也提供一些教育講座和課程給民眾參與,是一個龐大的綜合事業體。如此龐大的事業體,其實是源自於350多年前一個小小的聖經小組,後來稱之為「敬虔主義」的平信徒運動。

■ 一切都是從一小群人開始

1670年8月,在德國法蘭克福的赤腳教會牧師館(Barfüßerkirche Pfarrhaus)開始了一種新型態的聚會。敬虔主義創始人施本爾(Phillip Jakob Spener)將這種新型態聚會稱為「敬虔團契」(collegia pietatis)。此類聚會的新穎之處在於,任何信徒都可以針對當日所讀靈修書籍的內容提出問提並表達意見,甚至連當下的政治或經濟議題也可以在小組中討論。在這種小組中,平信徒首次獲得一段在聚會中的專屬時間,可針對聖經或信仰發表自己的聲音。

雖然當時距離宗教改革已過了一百多年的時光,但在敬虔小組之前,大部分平信徒的宗教生活仍然是以做禮拜、聽牧師講道為主,缺少個人表達意見的機會。施本爾認為,過去教會的錯繆之處在於:教會刻意讓信徒保持無知,盡其可能地阻止他們讀經,以便能完全控制信徒的信仰良知。宗教改革正是要推翻這種做法,讓上帝的道能夠重新呈現在人們面前,所以教會更應該喚醒每個人探究上帝的話語及道理的熱情,讓人人都可以研讀聖經、追尋真理。

敬虔主義創始人施本爾的畫像。

在敬虔主義創始人施本爾看來,推行敬虔小組不但復刻了「初代使徒教會」式的聚會,讓人們都得以研讀聖經、發表自己的想法與領受,同時也體現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精神──「信徒皆祭司」。部分學者也認為,提倡查經小組的衛理公會創始人衛斯理,亦受到德意志敬虔主義思潮的影響,因此敬虔主義也可以算是查經小組的始祖之一。

新型小組在德意志信義宗地區迅速發展,在普魯士王公的支持下,哈勒這個地區在18世紀初成為敬虔主義的大本營。秉持著不分貴賤、讓所有信徒都能識字讀經的理想,施本爾與其弟子富朗開(August Hermann Francke)在此地創辦了孤兒院,提供家境不好的學童們有房子可住,有地方可學習;並且創辦印刷廠,印刷供小組及個人使用的靈修書籍;甚至設立自己的藥局,期能財政自主。他們的影響力甚至透過在哈勒當地印刷的出版品,遠銷到北美新大陸,進而影響北美清教徒的社群。

而這一切的開端,都源自一小群人渴望了解上帝話語的熱誠。

武漢肺炎也不能澆熄團契相聚的熱火

■ 跨越時空的線上團契

在21世紀的德國,也有一群來歐洲求學、工作與生活的台灣人,在異地相互陪伴,研讀神的話語。2020年,柏林台灣團契剛開始籌組聚會時,就遇上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武漢肺炎)的全球疫情,所有預計舉辦的活動進度戛然而止。本以為聚會活動將因「保持二公尺社交距離」的公衛政策和柏林封城的禁令而無限期停擺,但出乎意料地,在這樣不尋常的一年,我們的團契卻領受了上帝滿溢的恩典與祝福。

今年3月,我們使用臉書 Messenger開始了我們第一次的線上聚會,參加的成員有第一次接觸基督信仰的,也有不同宗派背景的,彼此之間時有令人振奮的思想激盪。每週日一同讀經禱告,著實讓我們卸除了心中的焦慮與憂愁,也彼此裝備,好在新的一週,帶著上帝賜予的平安,執行Home Office、線上開會、寫論文和做實驗等任務。

宗教改革後已經走過了500多年,17世紀的普魯士公國跟21世紀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也很不一樣,基督徒的聚會可說改變了很多,但也可說沒有變──都是由從一小群人持續查考上帝的話語開始。在柏林,或許有很多讀經小組跟我們一樣,也跟敬虔團契草創時一樣渺小,抱持著對上帝的渴望,堅持在一個時段,如每週日下午2點,奉獻主日的幾個小時,與教會的肢體一同查經、分享所思所想。雖然未來不知會如何,但可以肯定的是,上帝會在我們中間,帶領我們領略祂的真理,學習彼此相愛。

{團聚他鄉愛丁堡}

◎陳思妤(英國愛丁堡團契成員)

愛丁堡封城報平安。

9月,在愛丁堡已經是一個涼風徐徐的時節了,算起來從台灣回到蘇格蘭剛好一年,也是自己待在愛丁堡團契滿兩年的分界。

時間倒轉,團契一開始從四個成員起家,「或許以後會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或是不同國家的人加入這個團契也說不定,大家可以一起聚會。」在聽到一位長者描述了一個願景當下,內心緩緩升起小小暖暖的火。
兩年後的愛丁堡團契,成長了許多,每週聚會人數約八到十人,除了一週一次的查經時間,大家時不時相約遊憩踏青,也一起體驗蘇格蘭特殊的節慶活動與歷史景點。每逢台灣佳節,團契的團圓時刻,也溫熱安穩愛丁堡念書遊子們的思鄉情。每次的相聚都是得來不易,特別因為大家來國外就學的時段都不盡相同,可能是一年、兩年,最長大約四年,和團契成員說再見變成每半年、一年都必須做的事。

在相聚的時光裡,查經是我們最常用來彼此連結、彼此認識的方式。最初,或許是因為成員較少,在分享討論經文後的禱告時段裡,參與的四個人常常是以禱告接力回應彼此來做為聚會的結尾。

在閉眼聆聽禱詞的同時,心裡也閱讀禱告夥伴被交織出來的生命,「他認識這樣的我」「原來可以這樣對天父說話」「或許等一下我可以這樣為他禱告」,同時也感受神在其中的微小聲音。反覆思量彼此的禱告,似乎也將我與契友間的心思相連結起來。由於每位成員的生活背景與特質皆不相同,我必須更專心地等候與聆聽。我發現,這樣做也是一項很好的操練,學習不被自己的思緒或過往經驗阻擋認識其他人生命歷程的道路。

封城結束後的第一次見面。

從今年1月開始,透過不同管道,慢慢有新成員加入團契,也因為有了更新思維的注入,在討論的過程中,需要比以前更多的理解、溝通與討論。一次次想法的堆疊與串聯,慢慢幫助我在閱讀與思索聖經內容中,加入新的提問,對群體中其他成員的視角感到好奇。有的夥伴透過對歷史與文本的探究,給團契更豐富的史觀和知識上的補充;有的成員透過自身感受的分享激勵了大家的信心。

或許因為留學生常常需要和持續變動的環境為伍,不安感和對現今國際情勢的反思與衝擊,迫使我不斷思考自身與周邊環境的關係,以及神在當中的心意,如同以色列百姓在千年中,歷經朝代更迭,仍一路尋找神的心意。我仍未完全明瞭,但求能透過神的恩典、愛與帶領,使我能更加信靠祂,在奔跑天路的過程中,等待更多神親自的修剪與塑造。

最後想分享的是,在整個查經旅途裡,我常常可以感受到自己的限制與不能,掙扎和思考相互羈絆。我在想,愛丁堡團契特別之處,在於成員間學術背景、信仰經歷上的差異,在討論的過程中,或許因而有疑惑、內在的張力,以及與自身經驗的磨合,在這樣細膩的互動裡,我認識與學習如何了解彼此的特別之處,也透過這些不同看見神各樣的心意與巧思。雖然人有限,但這些不容易也因為神的同在變得獨特珍貴,成為各種相愛的可能,因為神已經應許,祂的恩典夠我們用,讓我們能在祂裡面持續認識相愛的意義。

{柏林線上滿恩典}

◎蔡菽娟(德國柏林台灣團契成員)

團契,就是要常常團聚。

我們家兩大一小,跟柏林台灣團契的相遇始於2020年農曆除夕的圍爐聚會,感謝鍾淑惠牧師與團契成員的熱情接待,之後也跟著參加了幾次主日禮拜,讓我們全家可以一直在主裡領受恩典與成長。雖然不久後爆發武漢肺炎疫情,聚會改為線上視訊模式,但我們仍可繼續領受上帝為我們預備的屬靈食糧,每週日下午由成員們依據《新眼光讀經》手冊的主題,輪流主持線上查經聚會。

柏林台灣團契的成員身分多元,有留學生、各行各業的上班族或是像我一樣的全職媽媽,所以每次的聚會都能聽到從不同生命歷練而發出的特別觀點,常常會發出「原來還可以用這個角度看」「哇!超級激勵人心的分享」「天啊!這麼冷門的知識竟然都知道」「他是個真的在實踐基督信仰的人」這類的驚嘆。

我們參加的柏林台灣團契,有一群熱血且獨特的留學生和社會青年,查經時如果對經文有疑義,立刻會有人查英文、德文或希伯來文的經文詮釋;分享個人對當天經文的感動時,也不時會蹦出令人驚嘆的分享;甚至對聖經年代的文化時空背景有不解時,結束後還會有人繼續查詢資料並分享到群組中,令人感受到這是一個充滿學習動力的團契,絕對能滿足一顆求知與好奇的心。

更有趣的是,我們這個團契查經時也常常配合時事,很生活、不制式。談環境議題時,就會有人適時分享德國在綠能及環保方面的知識,談參與柏林剩食活動的經驗,或介紹柏林生活中持續在進行的綠色活動,當然,有時也會吐槽德國人求減塑,超市塑膠類包裝卻多到讓人受不了的生活經驗。

在柏林生活這一年多來,我除了要適應原本中西文化的生活差異外,戰爭話題、難民議題、遊民問題,或武漢肺炎帶來的經濟衝擊與影響,都可以真實的在生活中觀察到,而透過查經小組成員的分享,也讓我自己對生活觀察的雷達靈敏度再升級。

記得有一次查經的主題是「信實的上帝」,有位弟兄分享他為了出國工作,花了五、六年時間學習英語,也投資了不少學費,但口說能力還是不夠好。到了荷蘭工作後,還被同事向主管舉發「無法溝通」。那時受挫的他,只能緊緊抓住上帝,繼續努力。如今的他,不但能對答如流,而且已經晉升為專案組長。

這位弟兄的見證,當時深深地感動我。因為那陣子,我自己在學德文方面,也倍感挫折,不時萌生放棄之意。而且自從搬到新住處後,講英語的機會又更少了,無論走到哪裡,都必須用德語對話,感覺自己像個文盲,生活處處碰壁。感謝上帝恩典,肺炎疫情爆發後,我意外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語言學習線上課程,生活溝通才慢慢步上軌道。

離開台灣熟悉的舒適圈,來到異鄉生活,我更真實經歷到上帝的保守,雖然有時難免小信,會像以色列民那樣愛抱怨,但上帝的應許從沒落空,祂用信實繼續帶領我們向前。

團契一起出遊,到森林散步。

{華山論劍在英倫}

◎Linda Anzi(英國倫敦光鹽團契成員)

倫敦光鹽團契是台灣人在倫敦自組的第一個團契,創立至今約11年。我們團契查經的最大特色,在於契友組成非常多元,有來自歸正教會、長老教會、靈糧堂、聖公會、召會、大公教會等不同教派的成員,因著來到同一個城市,而在異鄉結為團契。大家都是來自台灣,但查起經來各種觀點紛陳,有時大同小異,有時南轅北轍,熱烈論辯經文之時,猶如武林各大門派集合華山論劍,雖然經常難達共識,往往也不能分出對錯,卻讓彼此對不同的聖經詮釋有了更深體會,也更豐富自己的信仰認知。

在過去11年中,我們查經的風格也有所改變。一開始幾年,有三位牧者帶領我們,分別是來自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及英國歸正教會的牧者,因此我們的討論既帶有加爾文的新教觀點,也有許多現代議題的反思。除了牧者外,也有不同的契友帶我們查經,讓我們的討論豐富許多。今年在陳郁分牧師的帶領下,她邀請了一些在神學院進修的兄姊來帶我們查經,討論內容很開放,但也很深度。

這11年來,持續不變的,是不同教派契友帶來的多元思維,以及圍繞在我們當中彼此代禱、互相關懷的愛。

英國光鹽團契借律門聯合歸正教會聚會。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