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美術館與教會歷史檔案館 重視文物保存

(攝影/張原境)

【張原境台南報導】國立台灣美術館執行文化部「國家攝影資產搶救及建置攝影文化中心計畫」,致力於推廣攝影文物保存維護觀念,11月11日第2場次「拾光・攝影文物保存——館際合作工作坊」於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檔案館舉行,幫助攝影蒐藏單位及維修保存人員深入認識攝影藏品的材質與技術,進而明白如何選擇及擬訂合適的保存維護措施。

陳宜柳。(攝影/張原境)
丘世馨。(攝影/張原境)

 

 

 

 

 

藝流文物維護工作室負責人暨紙質文物修復師陳宜柳提醒,持拿文物前應當停、看、想,真的有需要移動嗎?物體特性與狀態又是如何?選擇合適材料及設備方拿取,除非必要,否則絕不裸手碰觸文物,並以雙手不慌不忙地拿取,此外切記有文物的工作場合,不飲食、不擺放飲料。

談到攝影文物保存方式,陳宜柳指出盡量不要使用黏貼式相簿,以免背膠黏著劑滲透造成黃化變色;護貝膜的塑膠成分不穩定也不耐久,更無法去除,也是大忌;而照片置入玻璃或壓克力相框後,容易因濕氣沾黏而難以分離。

歷史檔案館主任盧啟明傳道師表示,此次國美館特別與小型場館合作,從最常見的攝影文物著手,教導基礎知識並分享日常可取得的材料,學員即可在生活周遭拯救一些文物,「如同CPR(心肺復甦術)一般。」工作坊課程內容包含各類型攝影文物之辨識與材質解析、攝影文物保存要點解說、簡易清潔技巧、保存措施製作以及展示措施教學,理論與實務兼具。

談到教會歷史文物保存,盧啟明認為每個人的理解差異懸殊,最常遇到的狀況是當事者認為「我有保留就好了」,或是使用錯誤方式保存,「護貝」即是顯著一例,「經過高溫,熔膠滲進去,基本上就毀了。」他呼籲各教會若有文物想要保存,可與歷史檔案館接洽,如今文保技術日新月異,歷史檔案館已連結許多業界資源,「就像生病了會去看診,針對症狀掛號相對應的科別。」在互動過程中彼此也可以有所學習。

歷史檔案館館員薛婉婷表示,一般在獲取文物後並非直接收藏,而需進行「入庫前置作業」,視其保存狀態個別進行整飭、清潔、編碼、盤點等工作,在這當中看見許多地方教會或教會機構都有豐富的照片收藏,承載了長老教會發展的歷史軌跡,常被詢問如何妥善保存這些照片。

本次工作坊特別邀請了長榮中學校史室、長榮大學校史組、台南神學院、台灣神學院等教會機構的典藏管理者與研究者共同參與,希望以歷史檔案館為橋梁,與公部門合作,將資源分享給需要的教會機構和小型典藏單位,使教會歷史資料得到妥善的保存,作為研究與宣教的材料。

學員實際操作。(攝影/張原境)
學員操作練習。(攝影/張原境)
講師授課。(攝影/張原境)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