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大武山上有高手—原鄉部落產發故事

Image by aalmeidah from Pixabay
採訪◎黃玉琴   相片提供/地穀倉咖啡、古樂樂農場

{濃郁回甘的人生滋味}

北大武山地穀倉 與萬物共生──高國興天然有機的咖啡莊園

果粒飽滿的咖啡豆色澤迷人。

 順應自然生態的農耕法 

北大武山休閒農場採取順應自然生態環境的有機耕種方式,其生產的「地穀倉有機咖啡」於2013年取得有機認證,成為屏東縣第一家獲得有機咖啡認證的農場,同年還獲得屏東咖啡評鑑頭等獎第一名。地穀倉咖啡經營者是排灣中會武潭教會長老高國興,他在泰武鄉公所擔任農業技士時,長期與農民及大自然為伍,了解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退休後將父母留下來的,加上自己後來陸續購入的共約三公頃的土地,秉持尊重自然的信念經營規劃,以共生、共存、共榮的有機生態為目標,利用修剪下來的樹枝及碎木,堅持以自然發酵方式製作有機堆肥,並採用生物防治法,以自然生態平衡的方式解決病蟲害的問題。

高國興表示,日本人在日治時代就曾在泰武鄉種植咖啡,雖然沒有留下文獻的記載,據說某些地方曾有過高大的咖啡樹群,後來因為沒有推廣種植技術,就中斷了許久。直到2001年政府在屏東縣八個山地鄉推動「一鄉一特色」計畫時,泰武鄉鄉長孫萬教決定推廣咖啡種植,高國興因工作之故也參與了這項計畫,在產學合作前提下,開始與屏東科技大學合作,該計畫順利通過且獲得300多萬的補助款,於是為泰武鄉農民開設咖啡烘焙訓練班,由屏科大的老師指導,後來也造就出許多咖啡烘焙師。

那時高國興擔任咖啡產銷班的班長,熱心的他幾乎所有課程都參與,想要努力帶動產銷班,讓專業技術可以深入原鄉。那段期間他吸收了很多新知,累積了許多能量,讓他有動力一直努力到現在。目前泰武鄉有好幾家咖啡莊園,有些在部落,有些在田間,公部門也投入相當多的資源促進行銷,希望帶動地方觀光產業。

農場負責人高國興及妻唐秋雲。

 作物多樣的排灣豐富之地 

北大武山休閒農場位於泰武鄉武潭村老潭巷,排灣族族語稱之為「tikucang」,唸出來音似「地穀倉」,有作物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意思。農場主人高國興在這裡經營的北大武山休閒農場,裡面有著多樣化的農作物和果樹,除了咖啡之外,還有火龍果、檸檬、柳丁、香蕉、芋頭和生薑等,是難得的混農林業有機休閒農場。有個有趣的現象是,因為環境良好,鳳梨只種一次,之後就隨時會自然結果,即使不在產期內,此地仍然會出產鳳梨。

目前,北大武山休閒農場在泰武觀光產業活動中,扮演重要的推手角色,園內多樣化的生態成了最佳的環境教育場域,高國興會親自帶領導覽解說,讓訪客有機會實際參與各種農事,更貼近農村生活面貌,使到訪的每個人都能深切體驗到維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另外,農場也協助社區進行培訓課程,指導農民認識與咖啡相關的產品,也利用有機作物製成各式甜點,提升作物價值。每個週末假日會開放農場參觀,平日則需提前預約。

這幾年雖然不斷有機會到平地發展,然而高國興考慮到自己對平地生態環境不熟悉,若要採行有機耕作方式,恐怕需花費更多成本,有可能把以往辛苦賺得的全都賠上,因此決定留在原來的地方。高國興表示:「在山坡地工作雖然辛苦,但也因為海拔關係,造成日夜溫差大不同,有利於植物儲存糖分,果實甜味更加自然。」原來,水果糖分的累積取決於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白天溫度高,導致光合作用劇烈,產生的有機物多;夜晚溫度低,呼吸作用減弱,消耗的有機物少,最終積累下來的有機物(包括糖分)就會更多,水果也就更甜。

沖泡後的咖啡散發各種果香。

 向土地學習修復功課 

高國興認為,美麗的山地是上帝所賜,就以咖啡來說,高海拔咖啡的質地較密實,低海拔咖啡的水分較多,因此山上種的咖啡所需的烘培時間相對較長,且喝起來味道濃郁,不似平地咖啡那般平淡。回想取得有機認證的過程,他表示,雖然十分辛苦,但看著如今農場四圍變成豐富的生態區,就覺得很有價值。農場裡經常可見到蚯蚓、老鼠、人面蜘蛛、黑冠麻鷺等生物軍團,有的翻土增加土壤有機質;有的扮演天然挖土機的角色;有的則在地面和空中形成防護網,將害蟲阻絕於境外,這些都是他最得力的幫手。然而生物防治沒辦法立竿見影,有些小動物還是會造成困擾,像辛苦種出來的柳丁、木瓜、番石榴,都難逃松鼠的啃噬,在堅持不使用農藥的前提下,只好用捕鼠器捕抓,再帶到屏東縣千禧公園去野放。

為何如此重視生態平衡與有機農業?高國興回憶說:「以前在學校雖然上過農藥課程,但那時原住民並不會在農作物上噴灑農藥,直到1976年鄉公所力推農藥防治法後,才開始盛行起來。」他的親人也因而成為受害者;負責噴灑農藥的舅舅,40多歲就因鼻咽癌過世,他的母親也在74歲時診斷出腹膜癌。舅舅的經歷令他開始思考,若這輩子都要耕種的話,照這種模式他也難逃相同的命運,於是決定走一條不一樣的路。

儘管如此,高國興2010那年還是被診斷出攝護腺癌,消沉過後,他仍堅信自己選擇有機農法是正確的,於是他採用自然飲食法,食用自己農場所生產的有機作物,

一年過後身體開始復原,目前已完全康復。他認為過度倚賴藥物,就像只靠噴灑農藥除害蟲一樣,其實都會帶來傷害。不論土地或人的身體,只要給予養分並努力維持平衡的狀態,自然就會慢慢好轉。
因此,高國興抱持守住台灣山林的信念,持續推廣有機農業,積極把握各種學習機會並實際參訪相關部落,希望能累積知識與經驗,並與人分享,希望更多族人加入這個行列。目前北大武山休

閒農場是屏東縣南島有機農產品經營協會的一員,高國興被推選為理事長,在屏科大有機農夫市集行銷有機農產品。他認為,台灣各原住民教會的肢體,若能善加利用他們所擁有的土地,並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協調整合之下,必定會在台灣形成一股可觀的影響力,吸引更多人一起加入守護台灣農業的事工,讓土地和人都獲得修復,一同健康地成長。

地穀倉有機咖啡以阿拉比卡品種為主。

■台灣「有機咖啡」認證小知識

台灣於2018年修正《農產品標章管理辦法》後,有機農產品標章重新設計,以綠底白字呈現出「有機農產品TAIWAN ORGANIC」的字樣,代表純淨並象徵永續發展。

目前各國對有機咖啡認證有不同的規範,較常見的五種世界咖啡豆認證標章分別是:國際有機作

 

物促進協會認證(Organic Crop Improvement Association Certificate)、公平貿易認證(Fairtrade Marks)、雨林聯盟認證(Rainforest Alliance)、好咖啡認證(UTZ certified good inside)、蔭下栽種咖啡認證(Shade-Grown Coffee)。

 

{執著到底的奮鬥故事}

瑪家古樂樂農場 不放棄夢想──陸松昌千姿百態的南瓜世界

千奇百怪的南瓜造型,非常可愛吸睛。

 每個南瓜都像是一個孩子 

有「南瓜達人」之稱的陸松昌年輕時在農友種苗公司上班,當時最主要的工作是跟著不同的農人到處去採種,檢查果實裡面的基因是否符合改良的標準,是即保留,否則汰除,因此經常碰到果實良好卻遭丟棄的情況。某次在無意間看到一些漂亮的南瓜,就此一頭栽進南瓜的世界,努力鑽研各式南瓜的種植法。

不擅與人交際的陸松昌,將一生熱情全都灌注在南瓜上,在沒有土地也沒有資本的情況下,毅然決定離開工作十幾年的種苗公司,自此開始20餘年與南瓜相伴的生涯。陸松昌的獨子陸佳宏回憶這段歷程時說:「那時因為沒有自己的土地,有時只能租到檳榔園,南瓜就種在一排排的檳榔中間,得不到充足的陽光,收成當然就不好。」父子倆也曾在靠近溪邊的地上種南瓜,但大雨一來所有的心血就全被沖走。

看著父親這麼鍾愛南瓜,陸佳宏開玩笑地說:「有時覺得,他愛南瓜的心,比愛我還要多。」只要南瓜一種下去,不論颳風下雨,陸松昌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察看南瓜。在他的眼中,每個南瓜都像是一個孩子,相同品種的南瓜,有些會長不好,就是因為鬧脾氣的原故,所以每天都需要陪伴和照顧。

玩具南瓜可以存放很久,是很好的居家擺飾。

 踽踽獨行南瓜路 

陸松昌開始獨自種植南瓜後,為了便於行銷,就以自己排灣族的原名拼音「Kuljelje」,成立了古樂樂原心企業社,當時唯一的銷售平台就是屏東熱帶農業博展會。

自台灣加入WTO之後,屏東縣政府為輔導農業轉型升級,於是2005年在長治鄉台糖海豐農場舉辦了第一屆熱帶農業博覽會,吸引了將近20萬人次到場參與。舉行了六屆之後,因為台糖公司將場地收回而停辦,古樂樂原心企業社也就跟著停擺。但陸松昌仍然繼續種植南瓜,只是每隔半年或一年多就需更換種植地點。曾在內埔鄉和瑪家鄉三和村開設南瓜園,最終仍未能找到固定的地點落腳。後來還曾受邀到中國惠州兩年,協助一位台商開設大型的觀光農場,但在得知熱帶農業博覽會將重新舉行的消息後,便回到瑪家鄉佳義村設立了「古樂樂農場」。

目前農場的主打作物是南瓜,但陸佳宏表示現在氣溫變得越來越熱,要在南部地區種植南瓜,沒有溫室設備的輔助,只會越來越困難,唯有等到每年的10月和11月氣溫下降後,才能開始種植,到隔年的1、2月才會結出南瓜來。為了增加收入,陸松昌還在農場裡種植秋葵和觀賞用玉米,種這些作物是因為玉米或小米對原住民具有特別意義,它們都代表豐收;觀賞用玉米成熟後米粒會變硬,可以保存很久,非常適合做居家擺飾。秋葵則是經濟效益好,即使遇到颱風也不會因泡水而很快腐爛,所以才決定種植。此外,農場裡偶爾也會種一些紅藜。

陸松昌說:「每個南瓜都像是一個孩子!」

 從困境中尋找出路 

古樂樂農場一直以小格局的方式經營,收入也相對很不穩定。陸佳宏成家後,選擇到一般公司工作,但只要農場參與各種農業活動時,他仍會回到父親身旁協助支援。他認為父親決定離開種苗公司,建立自己的南瓜農場,其實是一個很大的賭注。當時父親身上沒有存款,原本以為兩、三年後農場就可以發展起來,沒想到情況並不如預期那般。即使父親在南瓜種植方面的成就已獲得認可,卻苦於沒有資源只能自食其力,沒辦法穩定擴展,目前仍只能邊做邊看,還在摸索一條可以走的路。

即使辛苦,陸松昌還是不放棄當初的夢想,仍一心培育被他視為藝術品的南瓜,且運用他獨特的技術,種出又大又好吃的秋葵,再自己開著貨車出去沿街叫賣,以此來支撐農場的開銷。看著父親有一身好本領,卻因個性不擅交際而錯失許多機會,陸佳宏內心確實有很多不捨,加上兩代之間對於產品銷售方式的看法有落差,他目前只能從旁協助,未來即使接手父親的南瓜園,在種植技術方面還是有許多需要突破的地方,農場的未來也就存在著很多變數。但不管如何,他還是會持續陪伴父親,完成父親的南瓜夢。「就像父親說過的:讓南瓜長大的,是我們的上帝!」對於未來,父子倆雖有擔心,卻不害怕。

女孩問:「大南瓜會不會變成馬車呢?」

 南瓜小百科 

觀賞南瓜

通稱為「玩具南瓜」,以奇特造型深受喜愛,有球形、洋梨形、卵形、碟形和長球形,表面還有條紋、突起、溝痕及瘤狀物,加上鮮豔的色彩,成為年節擺飾的首選。另有重達上百公斤的大南瓜,是屬於印度南瓜的一種,在歐美地區很常見,經雕刻後擺設於室內或大門口供人欣賞,近年來在台灣也開始盛行,甚至舉行區域性的競賽活動,增添栽培作物的生活樂趣。

玩具南瓜種植於排水良好的微酸性砂質土,可露天栽種,但每隔二至三年就需換地耕種。結出果實後要保持土壤的濕度,缺水將導致果實長不大。此外,玩具南瓜性喜強光,栽培地點需至少每天能接受八小時以上的直射日光,且環境通風,否則會造成生長緩慢、結果不多。玩具南瓜果色鮮豔、造型獨特,且果實耐藏,可從年初採收後擺放至隔年的3到5月仍不失色變型,具有絕佳的觀賞效果,是居家擺設的最佳選擇。

食用南瓜

南瓜因產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台灣最常見的名稱是「金瓜」,一年四季均有出產,但盛產期仍集中在3至10月之間。在台灣五種常見的南瓜中,印度南瓜和中國南瓜是最多人食用的,前者果形扁圓、果肉質地較細,後者形狀多樣、果肉質地較粗且水份較多。食用南瓜採收後仍需要放置一段時間,讓水分轉化成醣分,吃起來才會有南瓜味。有些南瓜在放置時會出現表皮龜裂的現象,實屬正常,不會損害口感反而更具風味。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