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口無遮欄】N種疫情,共同記憶

Image by ArtRose from Pixabay
 ◎盧悅文(外貿從業人員)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武漢肺炎)席捲全球至今,我們的「日常」也因此有了巨大的轉變。外出隨身多放個口罩變成日常,保持社交距離、搭乘大眾運輸與出入人潮多的公共場所要戴口罩是常識,沒洗手不能碰眼耳鼻是保護自己的最簡單方法等。但所謂的日常是迫於疫情而變成日常。

例如我那位住在德國的印度裔朋友,藉著德國封國、封城之際,認真執行早先設定的減肥計畫;在疫情非常嚴重的美國紐約,朋友每天貼出兩個小毛頭在家上學以及搞怪的照片。當然,也有朋友不幸染病,痊癒後貼文分享染病期間的各種不適,以及那種無法得知生命將會如何的脆弱。然而所有的心情,都比不上封城期間,得知家人親友離世卻沒有辦法親自好好道別的那種憤怒與無力感。雖然可以透過視訊參加告別式,但「見得到、摸不到」的心情其實讓人備受折磨。

而在台灣,因為疫情控制得宜,加上口罩、酒精和護目鏡等個人防護物資的充足和控管,日常生活頂多就是增加了一些小小的不方便。拜邊境控管之賜,我和家人朋友竟然不用排隊,就可走進曾經人山人海、排隊等待看不到盡頭的知名小籠包店,並從容優雅地用餐;或者是在做好防護措施的前提下,到電影院以幾乎是包場的方式看電影。

6月政府放鬆口罩管制措施之後,我們還有餘裕想盡辦法購買其他搞怪顏色的口罩,搶到特殊款式甚至如同得到天上掉下鑽石一般開心,就算沒搶到也不用擔心沒有口罩使用。還記得日前走進睽違半年的國家音樂廳,我瞄到與我擦身而過的年輕男子,他戴著繡有名牌Logo外雙C的口罩。我內心還可以想著:「戴這個又怎樣?在台灣戴著奇貨可居的斑馬紋口罩或者○衛出品的彩色口罩才厲害!」

然而,我的心裡總是記掛著身邊因為這波疫情使得生計受到影響的朋友。3月之後,我已經不敢再跟我的旅行社朋友聯絡,因為知道「加油」對她而言沒有什麼實質的幫助。我更不敢去看那位任職於梅花航空的高中同學臉書,內心只希望他能夠順利度過因疫情造成航空業大蕭條的難關。

疫情成了一面鏡子,反映出不一樣的心情。如同台灣人在2003年共同經歷過SARS肆虐一樣,封國與封城將會是所有居住在歐洲的朋友的共同記憶、排隊領口罩會是台灣的居民的共同記憶,而因疫情導致失業、親人過世卻無法好好道別,也將會是某些人的共同記憶。如同廣告所說,疫情百百種、共同的記憶也是百百種。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