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國榮專題報導】以彌迦書6章8節為基礎,1999年成立的彌迦全球(Micah Global)首次在台灣舉行亞洲諮詢會議,主題為「公共場域」,由基督教芥菜種會主辦、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協辦。因防疫考量,議程於10月15、16日採線上會議,22、23日於金山的孫理蓮紀念營地採實體與線上併行。

彌迦全球主席克莉絲汀‧麥米蘭(Christine MacMillan)表示,本次會議聚焦於公共場域中的倡議和改變帶來的意義,基督徒應思考如何將上帝國的語言帶進公共場域?對公義的看法是什麼?如何理解受疫情侵襲的社區生活?

芥菜種會執行長吳小萍在開幕致詞時表示,2001年《彌迦宣言》提出整全使命一詞,強調福音的宣講與社會參與同是為了天國的目標,彼此不能分割,相信當教會與社區裡需要的靈魂同在時,就是在實踐上帝的命令與宣揚大使命。

本專題將透過報導彌迦全球大講堂、工作坊的內容,探討教會及基督教組織在社會議題、民主思潮、社會正義等公共場域中的社會責任與角色。


1
陳建仁│前副總統

彼此相愛互相扶持

【邱國榮專題報導】前副總統陳建仁在彌迦全球亞洲諮詢會議上演講「疫情下的亞洲團結」時指出,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武漢肺炎)肆虐全球,導致經濟衰退,他呼籲與會各國代表要同心向神祈禱,祈求疫情早日度過。

陳建仁在演講中說明了台灣防疫的方法,他特別提到接受檢疫隔離或居家隔離的人數約在25萬人,因為有他們犧牲自己14天自由,換來了2300萬人能夠正常的上班與生活。陳建仁讚譽他們有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精神,讓其他人有所受惠,是無名的英雄。

陳建仁表示,台灣沒有封城也沒有普篩,而是努力做好邊境管制,將確診的病人隔離治療。入境者若確診,則立即隔離治療,各級政府會認真找到與病例的足跡密切接觸者,將接觸者居家隔離14天。全體國民也配合做好個人衛生習慣,保持社交距離、避免群聚活動。

此外,台灣也透過智慧科技防疫,以「細胞簡訊」通知民眾所屬環境是否危險。除了科技以外,還有人文的一面,國家衛生指揮中心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每日用心簡報,公開透明,讓人民了解疫情狀況,知道要將防疫做到最好。這些因素綜合,使台灣防疫成效卓越。

防疫要能夠成功,陳建仁說就像基督徒的信仰,當彼此相愛、互相扶持的精神發揮出來時,疫情就可以獲得控制。至於台灣控制得好,除了有25萬人犧牲14天自由,更重要是全民遵守規則,實際來說就是團結。全球面對疫情,他說:「更需要世界一起團結。」

2
吳玉琴│立法委員

勇於承擔改變社會

【邱國榮專題報導】在彌迦全球亞洲諮詢會議的大講堂上,民進黨籍立委吳玉琴以基督徒的身分談「基督徒參與政治」。她指出,基督徒要按聖經的教導「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上帝同行」,因此她進入國會後,不斷提醒自己要將上帝放在首位,尤其進入國會後,會掌有政治權力。她除了時刻提醒自己要謙卑地與上帝同行外,也會請同為基督徒的好友們為她代禱,不要迷失了自己進入國會的初衷。

吳玉琴指出,推動《就業服務法》第52條修法時,因為阻止人力仲介剝削外籍勞工,導致攻擊她的黑函漫天飛舞,也飄進了黨部與總統府裡,這是她首次感受人身安全受到威脅。不過,就在她閱讀的《兄弟相愛撼山河》書中,看見到多位基督徒努力在英國議會裡解除黑奴枷鎖的過程,使她深受感動,緩解不少推動修法過程中遇到的壓力。

曾在社工領域深耕的吳玉琴說:「擔任立法委員跟過去身為民間團體的工作內容不一樣,立委可以修改法令,終結不合理的法令。」而對於想要改變社會、有心想要從政的年輕基督徒,她建議,要認真做好現在的角色與經營專業能力,還有聽上帝的呼召。她說,呼召這件事情,不論是哪一條道路都一定有上帝美好的預備;而專業就是養分,為的是可以為上帝做事、成為上帝的器皿。因此,順服上帝、成為祂的器皿不一定要從政,反而是在每一條祂所預備、呼召的道路上。年輕人若有充分的機會,就勇於承擔,去改變社會。

3
吳小萍│基督教芥菜種會執行長

參與救災同舟共濟

【邱國榮專題報導】在彌迦全球亞洲諮詢會議的大講堂上,基督教芥菜種會執行長吳小萍以「社會改革與運動」為題分享,除了介紹台灣社會蓬勃發展的改革外,也簡介芥菜種會在台灣與國際間的事工現況。她以視訊向與會者指出,台灣不僅選出華人世界中的首位女總統,在2019年,也成為了亞洲首個通過同性婚姻立法的國家。

關於台灣社會蓬勃發展的改革,吳小萍表示,台灣是一個民主、言論自由的國家,人民可以選擇自己的領導者,社會福利方面,也享有完善的健保制度與醫療品質。台灣雖然目前不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成員國,但防疫成績仍受到世界肯定,台灣人民甚至還支持政府提供援助與經驗分享給其他國家。

吳小萍在介紹台灣時也告訴各國與會者,由於台灣防疫成效卓著,又有向國際伸出援手的善舉「Taiwan can help」,台灣的這個名字迅速在國際社會間聲名大噪,而吳小萍在介紹台灣時也告訴各國與會,台灣還有個葡萄牙語的名字叫做「Formosa」(福爾摩沙),這座島嶼的人口數與澳洲相近,但澳洲國土面積是台灣的200倍,因此台灣是人口密度高的國家。另外吳小萍還介紹台灣人口的社會組成也非常多元,包含漢人、客家人、福建人、東南亞移民的新住民,以及多樣的原住民族等所共同組成,每個獨特的民族,以彼此和諧的方式共同生活在這座島嶼上,而且,想要對各文化民族有深入的認識,其實可以透過品嚐美食的方式,就可以深入了解到各民族特有的文化。

吳小萍還表示,台灣屬於天然災害高風險國家,過去幾個大型的天然災害,讓芥菜種會了解到防災的重要性,於是在2019年開始帶領社區更加認識自身社區災害風險,並且演練因應,在災害來時能夠將傷害程度降到最低。芥菜種會不僅幫助國人,也長期資助海外的兒童生活教育經費與救災工作,目前在印度、尼泊爾、印尼、柬埔寨、菲律賓等國家,偕當地的教會夥伴一起協力投入助人工作。

4
莊孝盛│彰化中會竹塘教會牧師

誠實信仰轉化制度

【邱國榮專題報導】彌迦全球亞洲諮詢會議的大講堂上,彰化中會竹塘教會牧師莊孝盛以「基督徒及教會的社會責任」為題分享,他特別提到社會中出現貧窮人口的原因,教會要去檢視的是政治面的結構問題,而不應該將貧窮歸類成基督教口吻中的「罪人」,否則基督徒與教會是對信仰不誠實。

莊孝盛指出,貧窮的發生大多與政治因素相關,所以在路加福音的神學觀中,政治、經濟與宗教三個彼此關聯,也因此耶穌基督的整全使命包含著愛與正義。此外,談到基督徒的社會責任,他指出,要思考「上帝國」與「帝國」的不同,實踐出的上帝國就會跟帝國迥然不同;如果,基督徒與教會都能夠對信仰誠實的話,那麼,神學該要做的事是去做社會轉化工作,轉化社會、政治、經濟等制度。

不少教會與基督徒認為,上帝國的來臨只會在世界被毀滅的時候,這樣的觀念導致他們認為宣教的優先性不應涉及社會實況。莊孝盛就此進一步指出,上帝國的來臨不是唯獨未來的事情而已,「我們現在要享受在基督裡面完全的生命,不僅是在未來,也不僅是在教會裡面,而是我們要對上帝創造的受造物都有(上帝國臨在)責任。」

傳福音與宣教都必須跟社會責任相關。莊孝盛指出,聖經描述耶穌的行跡,祂一邊傳天國的福音,也同時一邊實踐社會責任,「現在我們都在講使命,所以必須涉及到跨文化,還要去關懷弱小人民,這是整全的使命。」而就聖經中有提到「順服掌權者」,於是有基督徒與教會必須順從政府的這種說法,他不以為然,他強調,在實踐神國的應用上,要看的是脈絡,因此基督徒與教會不能一廂情願的單純地去順服政府,例如在社會當中的經濟權力方面,基督徒要去思考,這個權力有沒有照顧到弱小人民。

5
前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主委、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傳道師Yohani Isqaqavut(尤哈尼‧伊斯卡卡夫特)(左)玉山神學院院長Pusin Tali(布興‧大立)(右)

【工作坊:原住民土地正義】解放自我共造雙贏

【邱國榮專題報導】彌迦全球亞洲諮詢會議「原住民土地正義」工作坊,邀請前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主委、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傳道師Yohani Isqaqavut(尤哈尼‧伊斯卡卡夫特),以及玉山神學院院長Pusin Tali(布興‧大立)分享。Yohani Isqaqavut強調,原住民族「還我土地運動」的終極目標應該是,「壓迫者與掠奪者」「被掠奪者與被壓迫者」雙方必須達到自我解放。他說:「還我土地運動成功的話,現在的政府也可以從壓迫當中得到自我解放。」中華民國政府搶奪原住民族的土地,這個政府是壓迫者,會因壓迫者的心結而不斷被這心結奴役,然而只要運動成功,不僅壓迫者可以得到自我解放,被壓迫者的被壓迫心結也能得到自我解放。

「若問台灣原住民族最接近幸福的時期,我的答案是400年前。」Yohani Isqaqavut說,那時原住民擁有自己土地,是最有尊嚴與幸福的時候。然而,1544年葡萄牙發現台灣這座美麗島嶼後,台灣就不斷被外來者侵略,原住民土地的浩劫不斷,直到今天仍在上演。

Yohani Isqaqavut指出,因著土地得到轉型正義,「於是我們的土地不僅是自己族群的,也可以是整體國家的。」原住民土地會成為體驗文化深度最棒的地方,紐西蘭與加拿大的原住民還我土地運動成功後的寫照就是最佳借鏡。

「是政府把我們土地掠奪去了,土地的傷害也是我們民族的傷害。」Pusin Tali如此說。他指出,原住民族覺醒、投入「還我土地」運動跟長老教會關係最直接,包括他在內,當年長老教會所屬神學院的原住民族學生受教信仰培育,才發現原住民族被主流社會欺負;也透過長老教會總會,知道了更多有關台灣土地上的傷痕。於是,原住民神學生紛紛投入社會運動,尤其積極於「還我土地」運動。他指出,原住民族自己的土地同樣是傷痕纍纍,原住民是受傷的,原住民的心靈需要被醫治,族人的土地也需要被醫治。

「政府要還給我們土地啊!這是轉型正義。」雖然話是如此,但是Pusin Tali說,當原住民傳道人投入「還我土地」運動時,不少教會反對,甚至利用制度,罷黜傳道人、辭退牧者,原因是信徒認為上街抗議是屬撒但的。

Pusin Tali說,「還我土地」運動的終極目標是恢復上帝創造的初始樣貌,一旦達成,就能保護台灣土地資源。當原住民族失去土地,自然資源就會遭到破壞而消耗殆盡。他指出,人恢復跟土地的關係,土地就會帶給人熱情;土地是上帝的創造,基督徒沒有善盡保護就會被罪惡剝削。而教會、原住民、基督徒都要謹記,恢復上帝的創造。

6
左為Tayal(泰雅爾)中會Stacis(寒溪)教會牧師Syat Nayuki(黃志堅)。右為七星中會大南澳教會牧師張興仁。

【工作坊:教會與社區】走出教會服務社區

【邱國榮專題報導】Tayal(泰雅爾)中會Stacis(寒溪)教會牧師Syat Nayuki(黃志堅)、七星中會大南澳教會牧師張興仁受邀在彌迦全球亞洲諮詢會議「教會與社區」工作坊分享。Syat Nayuki指出,教會社區工作的目標就是為主得靈魂,社區中有需要的地方就是上帝的呼召,因此教會分享願景使青年願意返鄉服事;成立「Yaya小館」(泰雅爾語Yaya是母親),提供部落媽媽就業機會;與林務局合作,讓待業者有工作等。

Syat Nayuki談他的牧會觀,「對我來講,傳統領域就是我的服事場域。」教會現有全職與半職的同工共23人,分布在教會及教會申請登記的協會、文健站,也就是說教會的資源不是放在教會,而是擴展到部落。此外,天主教會與靈糧堂甚至也去協助其他地方的傳統領域,提供社區改善的諮詢建議。

Stacis教會的經常費從過去70萬元左右,經過不斷開拓事工到現在,已累積至600萬元左右。現在除了既有事工,正在整理5000多平方公尺土地,為教會的靈修會館與部落的老人長照會館的基地準備。此外,也正與政府合作重建太平山古魯林道計畫,將成為「泰雅爾族獵人學校」以及「古魯林道生態博物館園區」。

Syat Nayuki特別提到,教會成立「儲蓄互助社」是突破性的事工,因族人的土地是保留地,不能向銀行抵押。然而,藉由儲蓄互助社,族人可得到貸款,並且互助社也教導族人理財觀念。

另外,人稱「種米的牧師」張興仁,則分享在社區經營有機農業的經驗。他指出,聖經在創世記中要人類管理,但人們卻長期傷害土地、剝削土地賺取金錢。他說,為人處事就跟經營教會一樣,一要能夠吸引人,二要有影響力,因此教會要發揮教會應有的影響力,在不同的每個領域,都有教會正在發揮的影響力,而大南澳教會則是在農業這塊努力發揮影響力。

為了解決農民被剝削的問題,大南澳教會先後成立協會、合作社與產銷班,由協會指導農民耕作,收成的農作由合作社收購,農民與後端利潤就能綁在一起。張興仁說:「農業是我意外踏進,當我進入後才知道,農業是國家的重中之重。」他表示,有機的農耕並非新創,反而現代化農業透過化肥與農藥生產作物,導致許多致命的文明病,「雖然我們長期處於吃飽的狀態,但是營養卻是飢餓的狀態。」

張興仁表示,大南澳教會產銷班種植稻米,全盛時期有32公頃,現在花海的面積共有102公頃。此外,還被政府選為《有機農業促進法》2.0的示範專區。

7
左為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榮譽副研究員陳文珊。 右為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葉浩。

【工作坊|轉型正義】彼此理解走出循環

【邱國榮專題報導】彌迦全球亞洲諮詢會議「轉型正義」工作坊,邀請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葉浩、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榮譽副研究員陳文珊分享。葉浩指出,國際上的轉型正義有兩個典範,一是南非的真相和解方式,另一則是德國的徹底除垢方式,而這兩種方式能成功,其實都有濃厚的基督教背景。反觀台灣,兩種方式都只做半套,導致今天台灣的轉型正義依舊在爭辯吵鬧聲中緩步,也是因為轉型正義的主導者多不是基督徒,留下了今天許多誤解與莫衷一是的想法。

葉浩表示,南非的轉型正義採真相和解方式,基本上是妥協的產物,核心概念是基督教和解。其成功原因除了非洲人民相信和解共生的文化外,又有基督教背景的人士主導轉型正義過程,目前已有39個國家採取此方式;而德國的徹底除垢方式,主要是德國相信「自然法」,也是有基督教神學理論根基,因此可以做到將過去的不正義連根拔起,背後都有基督徒做強而有力的工作。

台灣的轉型正義問題,葉浩說,民進黨政府只敢討取國民黨的黨產,但不敢清查與清算人事;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雖有真相調查與和解促進功能,但不如南非真相和解委員會被賦予的公權力,只能做口述歷史保存,不能執行國家由上而下的和解模式。他指出,不管除垢或和解,在台灣都只能做半套。

針對轉型正義,陳文珊提出,清算的應報式正義雖能讓加害者賠償與受罰,但受害者心理創傷、內在故事沒有被理解,所以不見得是正義;反觀修復式正義,讓加害者願意道歉,強調彼此理解後,將雙方故事講在一起,成為「我們」,這個我們不可能任人憑空塑造,否則會在兩極對立的循環打轉。

陳文珊指出,修復式正義機制的建立,需要一張很大的社會安全網,雖然付出的成本頗高,卻可避免加害者進入應報式正義,成為未來更嚴重的加害者;因此,修復式正義不會為了營造社會合一的景象,強迫加害人道歉,若是,就是輕看了受害者極大痛苦,所以,修復式正義要既具有對過去的追究,又應建基現在與前瞻未來的意象。

教會應該如何介入台灣的轉型正義?陳文珊說,教會要先反省自己過去所犯的罪,可閱讀台灣教會公報社出版、曾慶豹教授著作的《約瑟和他的兄弟們》。「國語教會」在戒嚴體時是如何對付長老教會,而這些黨國基督徒的意識形態與遺緒,需要受到批判與檢測。她認為,教會在關心轉型正義時候,不要自以為道德高尚,有能力促進轉型正義,殊不知殷鑑不遠,教會已被滲透。

8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勞工關懷中心主任簡長榮

【工作坊|台灣的移工】看見不足爭取權益

【邱國榮專題報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勞工關懷中心主任簡長榮受邀出席彌迦全球亞洲諮詢會議「台灣的移工」工作坊擔任講員。他表示,移工薪資低,對雇主誘因極大,尤其是家庭看護工的工時特別長,少有台灣人會去從事。而移工是政府的勞動政策,所以不要誤解移工是來搶奪台灣勞工的飯碗。

簡長榮指出,外籍看護工每月薪資約1萬7000元,休假方式依照契約內容決定,年終獎金要看雇主意願,24小時住在雇主家,這種錢少、事多又離家遠的工作,台灣年輕人願意做嗎?他表示,目前台灣有23萬個家庭聘用外籍看護工,如此龐大的勞動力需求勢必要被滿足,因此政府引進外籍移工,是解決了社會這方面的龐大需求。

龐大的勞動力需求還包括工廠,以及與季節相關的農、漁業。簡長榮表示,台灣少子化嚴重,去年國內出生嬰兒跌破18萬人,三代家庭不斷減少,獨居老人越來越多,這些現象產生的連鎖反應導致對外勞的需求提高。「在南投的採茶園流傳一個笑話,去喊聲『站住』,只有老闆回頭,其他人早就溜之大吉,因為都是逾期居留的外勞,而這些季節性工人,都是台灣勞動力需求。」

談外勞政策,就不得不正視移工處境。簡長榮介紹勞工關懷中心所做多項事工,其中有庇護安置,現在也收了幾位癌症患者,除此以外,中心也爭取移工勞動應得的權益,跟關注外勞權益的NGO一起倡議《就業服務法》第52條的修正,2019年終於在國會三讀通過。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