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早介入與正確治療 守護孩子免於網路成癮

(攝影/林宜瑩)

註:本文為報導、並非醫療評估或治療指導,若有身心健康疑問,請仍需與專業人士討論。

【林宜瑩台北報導】因為「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武漢肺炎)疫情影響,許多人待在家裡,無聊時就用手機上網打發時間,若家中有沒收手機、平板電腦時情緒暴怒、低落,或出現睡眠障礙、肥胖或飲食不正常的青少年,請大家要特別注意是否是過度使用3C產品、罹患網路成癮症,嚴重者甚至會自殘、自殺。

11月29日,由台灣專注力研究學會主辦、在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兒童醫院B1會議室舉行的「孩子精神疾患到網路遊戲障礙」研討會,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資深主治醫師臧汝芬就點出,現在很多精神科醫師一看到青少年自殘或自殺,就直接以罹患憂鬱症加以判斷、治療,其實當中很高比例的青少年是罹患網路成癮,被稱為「網路遊戲障礙」(Internet Gaming Disorder),而這樣的病症應該投以藥物治療,嚴重者甚至必須強制住院、加以戒斷。

臧汝芬也引用許多國外研究結果指出,近年來無論台灣還是南韓、日本、歐美各國的青少年自殺多有升高趨勢,其中亦把網路成癮列為造成青少年自殺有相關的精神病症,這是大家都必須嚴肅正視的社會課題。她也列出網路成癮的孩童會有憂鬱、過動、注意力不集中、衝動、易怒、抗壓力低等症狀,致使孩子在社會認知發展上出現問題、學業退步,人際關係有孤僻、不願與人互動等狀況,與父母、同儕會產生言語甚或肢體衝突。

(攝影/林宜瑩)

她說明,當孩童被禁止玩手機或上網時,情緒會非常不穩定,甚至會出現以言語或肢體攻擊他人,這就是初步判斷是否罹患網路成癮的徵狀;若再確認,1個禮拜上網時數超過30小時,有明顯對事物失去興趣、體重上升或驟降、嗜睡或失眠、動作遲緩、注意力不集中,無價值感或強烈罪惡感、經常有負面(自殺)想法、情緒低落等,都是可判斷的指標。

臧汝芬表示,現有精神藥物可治療網路成癮,而且成效卓著,網路上也有「網路使用習慣量表」可供檢測;她直言,只要透過按時服用藥物,輔以認知行為治療,功能失調的思考模式矯正,社交、應對技能訓練,再加上接受和承諾、現實治療、多元諮商計畫,多數網路成癮者都能成功戒斷;不過她強調,發現要及時,治療要當機立斷,才能有事半功倍之效。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