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以喜樂入菜的聖誕愛宴

大餐、禮物、派對,聖誕節似乎越過越昂貴……來試試純手工包製的喜樂手工水餃,努力自力更生的身心障礙者所散發的生命之光,更能見證基督降世帶來的翻轉與更新!今年聖誕節,拒絕價格昂貴、卡路里高的大餐,來下水餃吧!

採訪◎洪敬慧    相片提供/喜樂保育院

一張張工作桌整齊排列,每張桌子上皆擺著裝餡料的盆子、湯匙、餃皮、麵粉等,四、五個穿戴全白無菌衣、手套、口罩的作業員環坐桌邊,低頭專注地包著水餃。雖然是手工包製,但每顆水餃尺寸、外觀幾乎如機器生產般一模一樣,作業員動作嫻熟,放餡料、合攏、捏製成形,一氣呵成。偶爾小組長會起身沿著桌檯巡視,品管員則檢查水餃密合度並秤重,確認品質沒有問題,才將水餃送入冷凍庫。

這裡儼然是專業的水餃工廠,但不難發現部分作業員是坐輪椅的身障者。原來,這裡不是一般的水餃工廠,而是一座位於南彰化的庇護工場──喜樂水餃工坊。「我們都稱這些員工為『孩子」。」產銷部主任陳美秀說,看著「孩子們」熟練、俐落地工作,她露出欣慰的微笑。

   喜樂阿嬤來台灣   

瑪喜樂以基督的愛疼惜弱勢,將後半生奉獻給台灣,直到2007年回天家。

喜樂水餃工坊位於彰化二林喜樂保育院萬合分院內。瑪喜樂(Joyce Meredith McMillan)40歲時,在教會聽見謝緯醫師分享台灣中部的醫療現狀,對台灣醫療宣教產生負擔。1959年春天,瑪喜樂果真從美國來台,初期於埔里基督教診所服務。1964年,隨謝緯前往彰化二林,共同創立基督教醫院(今二林基督教醫院),瑪喜樂負責護理部門。

1940、50年代,台灣小兒麻痺正蔓延,瑪喜樂目睹滿街無力行走而只能在地上匍匐前行的病童,醫院內每日也有上百位病童等著看診與求助,這些孩子因疾病不被學校與社會接納。於是1965年,瑪喜樂成立醫院附設小兒麻痺保育院(後改名二林基督教保育院),首批收容16名病童;1970年,她再以個人名義成立喜樂保育院,專門照護罹患小兒麻痺的兒童及青少年。創院初期她身兼多職,管理、照顧、教導院童,兼打掃院區、接送孩童看診。

瑪喜樂不擅華語,卻講一口流利的台語,在地人稱她「喜樂阿嬤」。她以基督的愛疼惜弱勢,將後半生奉獻給台灣,直到2007年回天家。

當小兒麻痺不再是流行疾病,保育院的院生也一一長大、自立,保育院於1990年轉為收容智能障礙、多重障礙者,院生年齡從幼兒到老年。1997年設立萬合分院,專責照護18歲以上中度、重度、極重度智能障礙者及心智多重障礙者,也照護40歲以上的失智症患者。

   靈活雙手包水餃   

萬合院區秉持喜樂阿嬤「宣揚基督、實踐主愛」的精神,設立喜樂水餃工坊,提供身心障礙人士就業機會,讓他們藉著製作手工水餃、包裝禮盒參與社會。

喜樂保育院院長林玉嫦說,最初成立水餃工坊是希望重度身障院生透過工作治療、技藝治療穩定情緒,也培養工作能力。參觀其他機構的技藝陶冶時,看到水餃包製這個項目,於是開始嘗試。

「許多身障畢業生因為身體障礙,求職時處處碰壁,但水餃包製強調手部功能,適合雙手靈活的他們。」陳美秀說,最初僅小規模生產,只有內部員工購買支持,後來漸漸樹立口碑,便在2006年配合勞委會就業方案,正式成立喜樂水餃工坊。

SONY DSC

   想望未來的平等權利   

除了肢體障礙,喜樂水餃工坊裡尚有智能障礙、精神障礙、脊隨損傷等各種障礙別的孩子。即使是輕度障礙者,對家人來說仍是沉重的照護壓力,「若有意願嘗試,也學得來,我們可以訓練他們完整的工作能力及態度,並且在健康、家庭生活等層面上,有個別的輔導,提供全人式關懷。」陳美秀提及庇護工廠背後更大的價值與目的。

水餃對這群孩子而言不只是元寶,讓他們可以自食其力,同時也是他們臉上露出的微笑。陳美秀表示,這群孩子工作前後最大的改變,除了穩定的工作收入,主要就是生活更有意義、更快樂!「在工作時,他們的眼神常散發榮譽感與自信,與剛來時有極大的差別。而且,他們私下感情很好,假日常常約出遊、聚餐。這就是我們一般人的生活,不是嗎?」

陳美秀說,雖然有的孩子已在外工作十年,卻不一定有理想,但喜樂水餃工坊會陪伴他們,從規劃一趟旅遊計畫開始,一步步付諸實行。行政團隊與社工師協助他們訂立目標,並運用各種資源支持他們達成。

「什麼是平等?我想,就是讓他們和我們站在同一個地方、同樣的高度,擁有想望的可能和空間。」陳美秀語氣堅定地說,讓身心障礙者知道他們有權利想像自己期待的未來,就能落實真正的平等。

喜樂保育院成立已有半個世紀,「我們想導入企業的經營模式,壯大事業體。」林玉嫦說,喜樂即將進入另一個階段,近期正接受政府輔導,可望轉型為社會企業。

陳美秀也表示,遷廠計畫進行到第三年,已募款買地,預計明年開始蓋新廠。目前喜樂水餃工坊僅能提供40個就業機會,希望未來能提供150個,並開設餐坊,提供更多元的職業與服務,讓身心障礙人士有更多機會發揮自己的特長,也有穩定的工作可以參與社會。

煮喜樂水餃時,若發現餃皮似乎不易煮爛,或吃水餃時發現無法一口就放進嘴裡,這並非意外,而是因為喜樂水餃堅持。一顆顆水餃背後,有身心障礙人士一雙雙殷勤做工的手,他們曾獨自蜷縮在社會的角落,因為加入喜樂水餃的生產線,生命開始改變,與社會連結,找到熱情、喜樂與豐富。

重獲新生故事1   洪秀苓  

不是吃頭路,而是經營事業

「來喜樂上班後,我變得比較有自信。」談到在喜樂水餃工坊工作的心得,洪秀苓不假思索回答:「我以前凡事求和,以為只要忍受、委屈一點,大家就會開開心心,過得比較平順。但後來我才發現,我女兒不會因為我忍耐就比較快樂。」

活潑開朗的洪秀苓為喜樂水餃工坊的班長,負責管理現場。因小兒麻痺而坐在輪椅上的她,平時除了在廠內巡視作業,也常帶領新人在同一張桌檯工作,適時指導。「教一個孩子包水餃,看似很簡單,卻可能需要花上幾個月、甚至是半年的時間,帶他們觀察、熟悉工作,培養工作態度。」言談之間,她展現勝任班長的重要特質正是耐心與責任感。

喜樂水餃工坊成立第一年,洪秀苓即加入草創團隊。她是喜樂保育院的畢業生,當初畢業後先去台北闖蕩,但成績不太好,便回到了彰化。社工、老師知道她回到家鄉,就到她家關心,知道她尚未找到工作,便邀她加入新成立的水餃工坊團隊。有機會可以回到熟悉的環境工作,她兢兢業業,在工作中時時抱持感恩的心。「我常說,我不只是來『吃頭路』(賺錢),而是把水餃坊視為我的事業在經營!」

草創期,水餃工坊只有十幾個人,平日包水餃,週末騎車、開車去各個市場叫賣。「我們和行政同仁,連高雄、台北都跑遍了!」一步一腳印,儘管辛苦,「我現在還是最喜歡加班,聽到銷售量好、水餃不夠賣,真是振奮人心!」

現在越來越多人認識喜樂手工水餃這塊招牌,洪秀苓驕傲地說,很多人吃過喜樂水餃後,都說料多味美,不僅不必再四處叫賣,身旁的家人、朋友也認可她的工作,「他們聽到我在裡面工作,都說讚!」

說到自己的生命如何因著這份工作成長,洪秀苓想了一會兒,露出大大的笑容說:「這份工作,讓我很有尊嚴。我以前面對家庭與婚姻時,只知道要忍,十分自卑。有了獨立的經濟能力後,我發現自己更有自信,大概是明白自己可以透過工作,發揮無限的價值吧!」

重獲新生故事2   蔡永祥  

裁縫包水餃,人生更多采

「我們的水餃一粒26克,我只要用手捧著,就知道大概有幾克。」兩手拄著拐杖的蔡永祥,是同事口中的「永祥阿伯」,也是一位中度小兒麻痺身障者。

在喜樂水餃工坊,蔡永祥負責備料與食材秤重,必須把當日需要的蔬菜、肉品放置秤機上,分別秤出每樣食物正確的分量。「秤料壓力頗大,因為不同口味的水餃材料也有不同比例。」蔡永祥說。

看似平凡的秤料工作,對於製作水餃的過程卻是最關鍵的環節。「秤料必須精準,也算是品管的一環。」累積十多年的經驗,老練的蔡永祥謙虛地說,現在自己對於秤料終於比較有把握了。同事們則說,大夥兒每日先等阿伯秤完當日的食材,一起洗、切、攪拌食材,最後做成內餡,才各自坐到工作桌前開始包製水餃。

年輕時,蔡永祥是一位西裝師傅。後來因為大環境的產業結構改變,成衣業蓬勃發展,手工裁縫逐漸式微,「以前二林鎮上一條街就好幾間西裝店,後來一家家關閉。」他不得已只好改行,曾嘗試以送報紙貼補家用。

因緣際會下,蔡永祥認識了洪秀苓,因此來到喜樂水餃工坊工作。蔡永祥本來拿針線的手,自是非常靈巧,包製水餃更是得心應手。個性溫和的他,面帶羞赧緩緩地說:「我也是工坊成立初期就加入的班底,能來這裡工作,對我是得來不易的保障,讓我有穩定的生活和收入,可以照顧家庭。」對歷經時代變遷、換過不同行業的蔡永祥來說,做一份穩定的工作是再安心不過的事。

工作對個性內向的蔡永祥來說,不只是賺錢,更是拓展人際關係。「這裡的同事人都很好,我的人際關係變得很豐富。」他很珍惜自己和同事建立的良好友誼。

洪秀苓聞言笑著應和說:「你很難想像,一開始和阿伯工作時,他一天說不到兩句話,現在是越來越樂意和大家分享。」

「我覺得工作後,人生明顯有光彩,自己更勇於突破。」蔡永祥說,他來這裡還有另一項收穫,就是音感也變好了。原來,他因為平時常有機會與同事一起聽歌、唱歌,慢慢培養了對音樂的喜好,現在不僅學會打鼓,也玩其他樂器。來喜樂工坊工作帶給他的改變是他始料未及的──原來自己的生命,可以如此多采多姿。

重獲新生故事3   黃佩芬 

喜歡,很快樂!

生性害羞的黃佩芬話不太多,卻很愛笑,每次笑起來眼睛總是瞇成一條線。

黃佩芬是一位智能障礙者,曾是喜樂保育院的院生。當保育院開始收容其他障礙別院生時,她進到這個大家庭。雖然年紀最小,卻是最資深的員工之一。在喜樂水餃工坊草創時期,她已加入團隊,幫忙處理雜務。被問到喜不喜歡包水餃的工作時,她簡單一句回答充分表達她的心聲:「喜歡,很快樂!」

「佩芬是我們得力的助手喔!不要看她都笑笑的,做起事來可是很機靈呢!她機動性高,包水餃速度也很快,臨時要她協助哪個環節,她都能做得很好。」班長洪秀苓十分肯定黃佩芬的工作表現。平日早上8點上班,黃佩芬7點半就會到工坊,有任何可以先做的雜事,她都主動幫忙。

黃佩芬所在的包裝組,工作簡單卻不輕鬆。身兼包水餃組及包裝組的蔡永祥表示,包裝組自成一條生產線,每天早上,水餃從冷凍庫拿出來後,必須先敲開結成塊狀的水餃,但不能讓餃皮破裂,並要仔細檢查外皮是否裂開,謹慎確認水餃品質才入袋。這些動作必須在短時間內完成,所以有時間壓力。黃佩芬工作熟練,贏得同事和主任一致的稱讚。

SONY DSC

還沒加入喜樂水餃工坊前,黃佩芬在家幫忙揀韭菜花。對她來說,生活簡單,不愁吃穿,但每天待在家,視野也局限於家外面的那片田地。直到進入工坊,學習新技能、認識同事,她的生活開始變得繽紛。尤其當自己的努力被肯定時,就是她最開心的時刻,「工作的成就感,就是可以領自己的薪水。」

同事與主任在旁補充,黃佩芬有儲蓄的習慣,不僅平常用自己賺的錢買想要的物品,甚至努力存錢,計畫未來出國旅遊。

一聽見旅遊的話題,黃佩芬興奮地插話說:「我在這裡有很多朋友,我們都會出去玩。」平時習慣在旁靜靜聽大家說話的她,難得主動發表意見,顯見對旅遊的期待。

從韭菜花田到水餃工坊,從依賴家裡度日到獨立養活自己,黃佩芬從踏實的日常工作中體驗到工作的價值。有經濟能力,偶爾去燙頭髮、做個喜歡的造型;有想望未來的能力,勇敢作夢;身旁也有同伴,互相扶持與陪伴。

「最開心的,還是聽見大家說:喜樂水餃好吃。」黃佩芬害羞地說。同事笑說:「大家喜歡,我們才有錢賺,佩芬也才有機會從騎腳踏車到現在改騎電動腳踏車!」

對黃佩芬而言,走出家門工作,代表的就是邁向獨立的可能。

一顆顆水餃背後,有身心障礙人士一雙雙殷勤的手,他們曾獨自蜷縮在社會的角落,因為加入喜樂水餃的生產線,生命開始改變。
Image by Giampaolo Mastro from Pixabay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