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我為什麼不受洗?

Image by ddzphoto from Pixabay

對照耶穌的一言一行,我發現任何理由都站不住腳,完全是驕傲的老我作祟而已……

何必在乎儀式呢?    理當盡諸般的義 

雲鴿

友人來函邀我寫一篇文章,看了主題──「不洗派」,心想何時有這派別?聽過重洗派,從不曾聽過不洗派。再想了一想,原來自己曾經就是其中一員啊!這將我的思緒帶回十六年前(不敢相信已經這麼久了),若是一般瑣事恐怕早已忘卻,但此等大事自然深印腦海。

2004年1月4日這一天,就和生日一樣牢記在心。當天沒有激動落淚,也沒有狂喜,更多的是一種平靜安穩,因為我找到答案了。

當時在妹夫和妹妹的帶領下,我參加他們家庭禮拜有一年多時間,卻遲遲沒有受洗。那段期間,我非常渴慕神的話語,假日可以整天讀經也不厭倦。家庭禮拜結束後,經常和妹妹分享到深更半夜,有一些超自然經歷,後來也參加教會禮拜。妹夫屢次問我何時受洗,我都沒有正面回覆。不是還有疑惑,而是認為我已確信有一位神,確信耶穌活著,何必在乎儀式呢?

教會牧師來家中探訪,告訴我:「不要作獨行俠,沒有個體戶基督徒。」但我仍舊喜歡一個人,「隱密的基督徒生活」很適合我,我樂在其中。

平時搭捷運上班,我常在車上讀經,有一天讀到耶穌受洗,祂說:「我們理當這樣盡諸般的義。」(馬太福音3章15節)我的眼睛突然盯著這幾個字看。這當然不是我第一次讀這節經文,那天卻特別引起我的注意。

耶穌需要受洗嗎?如果無罪的耶穌為了盡諸般的義,為了認同眾人,尚且主動要求受洗,那我還有什麼理由認為自己不必受洗?忽然間,我驚覺自己實在太狂妄了!自己不想做的事,總可以找出千百種理由,但對照耶穌的一言一行,我發現任何理由都站不住腳,是驕傲的老我作祟而已,於是,我下定決心受洗了。
受洗以後,日子似乎變得「坎坷」起來。受洗前,按著自己的性情與喜好度日,追求一點小成就,感覺人生一帆風順。受洗後,工作屢遭挫折,人際關係不好,身體也出了狀況……我想是神不再任我偏行己路,隨時盯著這頭小呆羊吧!

三年前的某一天,我被送出加護病房後,是在詩歌中醒來。接下來將近兩個禮拜,詩歌不絕於耳,雖然得知這場病可能留下嚴重的後遺症,我沒有絲毫驚惶。這一切讓我經歷肢體代禱的果效,體認到我不是一個完整的身體,而是基督身體的一部分;更明白神拆毀、建立,祂有責罰、管教,也有憐憫、恩慈。為我們捨命的耶穌凡事作我們的榜樣,祂能帶領我們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我逐漸理解,這條道路不會有盡頭,有些教導必須用一生體會……

信仰之路的終點   起跑的槍響 

步行者

對於一個在教會中長大的青年來說,跟著同儕一起從幼稚園到少年團契,從少契一起邁向青契,是很自然而然的事,到了一定的時間點,常常也是幾個同梯的契友一起邁向堅信禮或成人洗禮。不知道是幸還是不幸,在這樣的時間點,我正好不在大夥身邊,在大家都受洗後,成了落單的孤鳥。

這當然不是說一起受洗就一定沒有經過個人體悟,但我的確不喜歡教會內動不動就明示、暗示要我趕快受洗的「關心」。也因為落單,我反倒開始思索洗禮的必要性,少了陪餐會員這樣的身分,除了不能領聖餐,其他方面沒什麼不同,人際關係一樣順遂。至於那種「為了不當長執而逃避洗禮」的盤算,則不在我的考量中。

洗禮之神聖性,就如同聖餐一樣,是基督新教縮減七項聖禮後僅存的兩項,至關重大。然而,作為一種告白信仰的象徵,洗禮也是最不重要的事,它用一套特定的儀式,來表明某一件事。儀式既作為象徵意符,重要的難道不是背後的意義嗎?如同上主說的,人看外表,祂看內心。

我聽過有些未受洗的青年在教會領聖餐時感到尷尬,我卻對婉拒長老遞到眼前的聖餐感到一種特殊的自豪,有一段時間,我將婉拒聖餐視為一種追求信仰的積極表現。那時心想,對於信仰還有太多為什麼,就像書讀多了,反而更明白自己懂得少。這種拒絕受洗的態度,不代表拒絕信仰,反倒更像走在追尋信仰的路上,走到終點時,就是洗禮的那一天。

隨著年紀增長,心境也慢慢改變,我逐漸理解,這條道路不會有盡頭,有些教導必須用一生體會,有些疑問得等到當頭對面的時候,才會有答案。於是洗禮對我而言,反倒成為起跑的槍響,宣示著我在這裡,願意用一生去走那條成聖的道路。路上會有挫折、僥疑、跌倒,但只要願意往前走,就可以領這張入場券。
所以,我就開心地受洗了。

這不代表過去那些堅持與思索是徒然的,相反地,在一種見山又是山的心情中,洗禮的神聖性獲得了最大的保障,個人內在豐富的委身,也足以面對各種挑戰。這就像在曠野繞了許久,先把舊的自己都洗滌了一遍,再進入洗禮。那些靠自己怎麼洗也洗不掉的汙點,在儀式中被遮蓋,從而得到更深的喜悅。

如今,我還是覺得洗禮是最重要也最不重要的事,但洗與不洗,都需要嚴肅對待。即將經歷洗禮的每個人都必須直面自己的心,不洗是為了什麼?受洗是為了什麼?而不論是否受洗,願我們都有機會如同十字架上認罪的強盜般,憑著自己的宣認,受到主的接納。

Image by Daniel Reche from Pixabay

他們只是陪伴,單單在意我們的信仰造就,不會以熱情言語不斷呼召……

擔心母親輾轉難眠    領受真道洗禮 

林佩蓉

從踏進團契及教會的那一步起,耶穌用祂的方式引導我領真道之洗。

長青團契招聚靜宜與東海兩所大學的學生,由台中中會東榮教會牧養關懷。第一次走進教會,初次參與團契,我就從當時講述環境議題的牧師娘身上看見耶穌,雖然這是後來才明白。她沉痛的表述、悲傷的眼淚,整個晚上沒有呼喊:「耶穌愛你,我也愛你!」而是溫柔敦厚又語重心長地引領我們認識上帝的創造、身處的環境,以及人虧欠上帝、破壞環境的現實。聚會結束後,我們享受豐盛的餐點,不使用任何拋棄式餐具,餐畢契友自發性招呼與收拾。團契散發的力量,遠遠超過「耶穌愛你,我也愛你」,讓我著迷。

我第二次進教會是參加主日禮拜,週報刊登著成人主日學「真道班」的訊息。真道,聽起來令人嚮往,那時我對新舊約都尚未清楚,於是禮拜結束後,帶著還不知基督教為何物時獲贈的紅皮聖經,參加那大約十人左右的聚會。主講人是長老「盧哥」,他發下講義,題目是「三位一體的神觀」。這是第二次,我看見耶穌。

盧哥的聲音不大不小、不疾不緩,剛剛好的力道,「聖經很重要。」他說,推了推眼鏡,開始講述上帝、聖靈、耶穌。我著迷地一次又一次在禮拜完後留下來聽課,從三一神觀到聖經歷史、基督福音的傳播,盧哥沒有帶我們玩遊戲,也沒有歡唱詩歌,禱告開始、禱告結束,紮紮實實、有系統地解說基督教的真道。
偶爾我們會問問題,盧哥若沒把握,會想一下,然後說這值得討論。下一次上課,他會回覆我們曾經提出的問題,問問我們是否能夠接受他的解釋。後來,即將受洗的人也會上真道班,我跟著上了一次又一次的課程,卻從來沒想過自己要不要受洗,畢竟當時母親一直耳提面命:「跟教會作朋友就好,不用作會友。」她擔心我棄絕家裡的菩薩,我則擔心她為在遠地讀書的女兒輾轉難眠。

在真道班裡,我們討論祖先、他宗教,盧哥帶我們看聖經,我得到安定在主裡的力量。受不受洗不曾是問題,因為盧哥不會問、牧師不會問,他們只是陪伴,單單在意我們的信仰造就,不會以熱情言語不斷呼召。

我在真道班看見耶穌。受洗前的那一晚,盧哥是問道理(洗禮前面談)的成員,我笑著看他,想著自己早已領了真道之洗,身軀裡外都因耶穌及傳講祂的人蒙福、受造就。

photo by visualhunt

洗禮中的信仰告白對人很重要,是藉此表明自己願意與耶穌聯合,踏上成聖之路……

向洗禮說YES     新生命的開始 

【專訪七星中會雙連教會主任牧師蔡政道】

採訪 ◎鄭剛南

洗禮是基督教兩大聖禮之一,談到洗禮的意義,七星中會雙連教會主任牧師蔡政道指出,羅馬書6章3~11節闡明,洗禮象徵與耶穌同死同活,舊的生命死了,新的生命復活。

蔡政道強調,一個人受洗,是表明願意接受上帝的救恩,但救恩的主權在於上帝,由上帝決定是否拯救。上帝是否拯救一個人,不是依據這個人是否經歷儀式。但洗禮中的信仰告白對人很重要,是藉此表明自己願意與耶穌聯合,踏上成聖之路。

似是而非的觀念

說到洗禮真正的意義,恐怕很多基督徒仍有似是而非的觀念。蔡政道特別強調,有人認為受洗就是得救,但其實受洗是人的信仰告白,救恩則由上帝決定,所以受洗和得救是兩回事。他直指很多教會故意放大洗禮的效果或強迫人受洗,甚至把受洗人數當成業績來誇口,值得眾人省思。

有人會問,如果受洗不等於救恩,那為何還要受洗?蔡政道說,就像禱告能否成就是在上帝,不是在人,但人不能因為這樣就不禱告。救恩也是一樣,雖然救恩的主權是在上帝,不是在人,但人也不能因此就不受洗。他進一步解釋說,拯救的工作在於上帝,人無能為力,只能完全倚靠上帝,甚至連人信仰告白的信心都是上帝給的,不是自己生發的。

蔡政道以羅馬書10章10節:「因為人心裡相信,就可以稱義,口裡承認,就可以得救。」說明,既然心裡相信、口裡承認,就沒有理由不受洗。受不受洗表明一個人和上帝的關係,但應該等他想清楚,而不是貿然受洗,最可怕的莫過於:「有的教會把受洗當成業績,一直強力勸說、甚至強迫人受洗,太多的人為操作。」

有些教會急於拉抬受洗的人數,蔡政道表示,這是必須嚴正看待的事情,因為上帝給人信心告白信仰,不是憑靠人自己的信心或能力,而是上帝主權的實現,所以應該減少人為的操作,讓上帝親自動工。他說:「我們可以鼓勵人,但不能強迫人受洗,教會很重要的目的是幫助人領受救恩。」

相片提供/鄭剛南

■受洗動機反映信仰

雙連教會一年安排三次洗禮,分別是4月的復活節、8月、12月的聖誕節,每年平均約60至80人受洗,有時達百餘人。依據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的法規,小會有權柄審核一個人是否可以受洗。蔡政道說,若一個人願意接受救恩,教會不能阻止他受洗,但若他不是因為渴慕上帝而想受洗,教會也要有能力判明。

蔡政道舉例說,有些人受洗動機不單純,最常見的是為了和某位基督徒結婚而想受洗,有人則是還沒準備好,還有人是不明白受洗的意義,甚至有些人只是偽裝有受洗的意願,「這些若教會能查明原委,就不應該幫他們洗禮。」

不過,也有人到教會聚會很長一段時間,就是遲遲不肯受洗。蔡政道觀察後發現,這些人多數囿於傳統信仰的桎梏,有些人擔心父母不肯接受,會承受太大壓力,想等父母過世了再受洗。雖說上述種種心態不一定正確,卻真實反映不肯受洗的各款人生樣態。

另外,蔡政道也觀察到,有人受洗前聚會很火熱,也有意願受洗,受洗一段時間後,就不到教會了。因此,小會審核時應儘量盡到責任,至少要做好受洗前的教育,包括上六堂課及問道理。若能層層把關,受洗後留在教會的比例會比較高。

蔡政道說,要抓準一個人受洗的時機其實並不容易,必須仔細觀察每個人的狀況。若是自己感動要受洗,當然比較沒問題,但若是因父母、男友或女友而來受洗,教會審核的人員就要問清楚一點,施洗前要做好把關。

■新造之人行天路

當然,蔡政道也看過,有人受洗之後,整個人的生命一百八十度大翻轉。本來是他人眼中嚴苛、自私自利的人,受洗後變得會替別人著想,即使犧牲自己一點利益也沒關係;或者還沒接觸教會之前,因為不快樂及經濟匱乏,四處求神問卜而多次被騙錢,受洗信主後,生命被上帝改變,轉虧為盈,變成願意分享的人。

但蔡政道不諱言,的確有教會過度誇大受洗的效果,例如受洗後疾病會得醫治,困境會獲得改善或度過難關,這些都不是正確的教導。另外有些教會,把洗禮看成是工作告一段落,關心頻率大減,讓受洗者覺得受洗前後差異太懸殊,於是像沙漏般,「一直進來,但又很快流失出去。」

蔡政道表示,教會的工作不只是領人受洗,還要培育信徒堅固的信仰,帶領信徒受洗只是新生命的開始,奔走天路是一條長遠的道路。

很多人想問,受洗後會有什麼變化嗎?蔡政道強調,這關乎受洗的心態。受洗不是因為信耶穌之後就一帆風順,因為基督教信仰不是求平安富貴的成功神學,不是受洗後就開始賺大錢,也不是以相信上帝來換取什麼利益,而是誠心誠意來到上帝面前,渴慕祂的同在。

「受不受洗當然有差別!」蔡政道說,受洗是告白,在眾人面前承認自己接受上帝的救恩,願意努力揮別過去,開始新的人生,展現新生命。受洗也象徵自己是被改變的人,有能力面對困境,且能得到永恆的生命。

photo from visualhunt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