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原境綜合報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駐德國宣教師鍾淑惠於台灣時間1月16日晚上9點至10點半、德國時間下午2點至3點半、英國時間下午1點至2點半,發起「各行各業與信仰生活的對話」線上聚會,來自英國、德國及台灣共9名弟兄姊妹齊聚,學生與工作者均有。
聚會的想法源自於kirchentag(德國教會日),是「由下而上」的平信徒運動,它是政治家Reinold von Thadden-Trieglaff律師和他的朋友們於1949年在漢諾威(Hannover)創立的基督徒運動,他們認為從官方教會體制獨立和基督信仰一樣重要,就是結合屬靈生命和社會、世界責任。
鍾淑惠認為,不論自身具有什麼專業知識、職場經驗或社會歷練,在變化快速的世代,以及持續1年的武漢肺炎疫情衝擊下,行動力看似受限,許多人卻仍然有著聖靈的活潑創造力,可以繼續用各種方法彼此連結、相互支援、反思信仰,活出上主創造的美好樣式,期盼透過這樣的線上聚會有更多彼此的交流。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副教授陳立佳指出,以前在辦公室可以很快地找到彼此,現在大家待在家裡,工作與個人的時間的界線變得模糊,傳遞訊息都仰賴電子郵件,有時2個小時沒查看信箱,就會出現100封待讀的消息。
就讀柏林洪堡大學的邱泰然表示,大學有很多課程這學期沒修到、要再等1年;疫情前後讀書的感覺差異很大,以前下課還能去圖書館窩著,現在只能待在家,但在家裡就會想要休息、難以提振精神讀書,而有時看到同儕不好好遵守防疫規則也深感無奈,需要自己調適心情,「雖然留學挫折很多,但武漢肺炎讓一切變得更加困難。」
愛丁堡大學聖經學博士生宋宇哲表示,疫情初期師長多樂觀認為尚可使用線上系統授課,但少了面對面的溫度很快即感到疲乏,而圖書館的資源對博士生來說非常重要,但因為疫情時常關閉,校方雖然已盡力將資料掃描上線,但人工始終有限,上線的速度往往遠不足學生需要的資料量;此外,因文字溝通難以傳遞情感,師生間的衝突也往往變多。
潛在歧視加深、信任感的破碎也是疫情帶來的影響之一,宋宇哲提到,身為非以英文為母語的亞洲人,變得更難融入社交圈的談話,現在大家走在路上遇到陌生人多先閃避,看到台灣對待海外台灣人有時也感到受傷,「有些人可能真的有就醫或其他需求,甚至很簡單的就是想家、想念台灣的溫暖而回去。」
鍾淑惠表示,疫情看來暫時不會退去,未來也不可能回到過去的狀態,人際與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如何重新發展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