障關中心聾聽交流 讓手語溝通生活化

(攝影/林婉婷)

【林婉婷高雄報導】平安基金會所屬身心障礙關懷中心舉辦首次「聾聽交流」茶會,盼望促進聾人與聽人間的瞭解,也使手語學習更生活化;首場於1月24日下午舉行,與會者們共享茶點,暢聊關於「冬天」的話題。

聾老師邵清立在主持開場致詞時鼓勵在場聽人們多與聾人交流,使用的手語才會更順暢,「別覺得不好意思,要勇敢、臉皮要厚,不懂的就多問,相信很多人樂意指導你們。」生活手語是課堂手語的延伸化,也是驗收課堂手語的學習成果,以課堂習得的手語基本能力跟聾人朋友們接觸、交流,能使手語生活化,拉近與聾文化的距離。

(攝影/林婉婷)

順著冬天主題,在溫度話題中,大家分享「溫暖」和「熱心」的手語差異,也從天氣議題延伸談「全球暖化」,後介紹不同禦寒衣物的表達,包含厚度、功能、長度、材質;而除了前陣子大缺貨的「暖暖包」,現代還有許多新產品如「電子發熱器」,這些新名詞的手語需要大家討論,先用手語描述產品功能,再決定要如何呈現比較合適。不同地區的語言習慣不同,甚至光是台灣,北、中、南部的聾人聚集,也不一定能夠立刻明白彼此的意思,都需要一些時間磨合。

論及不同國家的冬天,眾人分辨國際手語和台灣手語的差異;在進補美食方面,手語溝通不像文字需要逐字逐句都到位,因此「鴨」與「薑」就意指「薑母鴨」,無需把「母」比出來;同理,牛肉麵是「牛」和「麵」、羊肉爐是「羊」和「火鍋」,不用特別比出「肉」這個字。

(攝影/林婉婷)

障關中心副主任吳秀鶴受訪時表示,原先構想活動是希望讓手語班的聽人學員們有機會實際與龍人對話,並透過環境強化手語應用能力,沒想到因此聾人朋友們也認識許多新詞彙,真正達到「交流」的目的;現場另有幾位手譯員們特別出席,關心自己指導過的聽人學員,也重溫對手語的熟悉度。首次活動中,參與者們還比較害羞,吳秀鶴現場創建Line群組,歡迎與會者們加入,並在下次聚會前先拋出想聊的單字或話題,方便屆時討論。

聾聽交流茶會還有2月7日、2月21日、3月7日、3月14日等場次,時間皆為下午2點至4點;2月7日交流主題為「農曆新年」,歡迎聾人朋友及對手語有基礎的聽人們參與,電洽:07-962-0336#11蘇小姐。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