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高雄報導】高雄市政府社會局婦女館於1月23日下午舉辦電影放映及講座,透過2014年上映的美國劇情片《她不怪,她是我妹妹》(Sister)及傳家家庭醫學科診所醫師李佳燕分享,帶領民眾認識特殊兒童的親職與教育議題。

《她不怪,她是我妹妹》由大衛・萊斯契爾(David Lascher)執導,劇情描述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等多重神經病症的妹妹「妮琪」,在養父車禍驟逝、養母躁鬱症惡化入院治療後,轉由沒有血緣關係的哥哥「比利」照顧,兩人從最開始的陌生與衝突,跌跌撞撞地走向互相暸解、彼此扶持。電影也藉由妮琪停藥的抉擇探討對大多數兒童有效的藥物治療,在個體上效果不彰時是否仍要堅持,及比利和媽媽爭奪妮琪監護權的辯答,呈現不同的教養風格與原則。

《她不怪,她是我妹妹》海報。(圖片取用/IMDb)

身為家庭醫師的李佳燕說明籌備本場電影欣賞及講座的緣由:在她的醫師生涯裡,接觸過太多不被理解的孩子,自己雖然經常受邀演講、甚至出版著作,但還是希望能真正實際影響與改變家長,如果對話、文字不夠,那就加上影像,雖然每個家庭的親子問題都不一樣,但鼓勵大家透過電影啟發、發揮聯想力並去思考其中議題。

李佳燕表示,如果只看孩子的外在表現,而不明白他/她的內心與成長,可能會覺得孩子有暴躁、暴力問題,需要診斷、服藥、治療。但電影娓娓道來「皮球孩子」妮琪的故事,因為不斷轉換環境致使缺乏安全感,她只好像刺蝟一樣,用兇悍的態度和粗魯的言行來自我保護;李佳燕點出,有許多在學校表現乖張的孩子,其實都是「刺蝟小孩」,他們在尋求安全感。李佳燕坦言,身為醫師,可能習慣透過外在行為就進行診斷,但事實上行為背後存在太多原因。

(攝影/林婉婷)

李佳燕也與觀眾們討論電影主角妮琪好轉的契機:戒斷甜食、穩定運動、規律生活,建立關係平等、彼此尊重的互動模式;此外,比利個性幽默,讓妮琪能夠輕鬆與之相處。

關於親子關係,李佳燕認為老師有老師的責任,家長有家長的個性,家長可以保有自己的判斷力,調整如何與孩子相處,例如勉強完成過量作業和確保孩子充足睡眠的取捨。李佳燕承認「親師合作」很重要,然而每個人個性不同,因此親師合作這是理想,但不一定能實現,建議家長還是要先暸解老師的個性,才能確定要怎麼與之溝通、往來。

李佳燕總結,這部片提醒大人們去理解孩子,並找到孩子的「亮點」,「每個人都一樣,一定要找到你/妳在這個團體的價值,才能存活下來。」李佳燕感嘆,可惜台灣通常將「成績」當作孩子的亮點,成績好就會得到關注,成績不好就會被忽視;亮點很多元,甚至「很會說話」也是亮點,但這樣的孩子常常被斥責「不要講話」以免擾亂班級秩序或課程進度。另除了孩子,大人也需要找到自己的亮點,避免在茫茫生活中失去價值感。

「從小到大,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不論是愛或恨,都會影響一輩子。」最後,李佳燕強調「愛」的重要,「就算帶小孩去看病、吃藥,也請出於愛的緣故,而不是大人想要管教方便。」

(攝影/林婉婷)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