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道》雜誌10週年 邀請何榮幸分享媒體人經驗

(攝影/張原境)

【張原境台南報導】由台南社區大學公民寫作社創辦的在地公民文學雜誌《土道》,發行邁入第10個年頭,今年特於1月16日至31日在吳園公會堂展覽室舉辦「以筆喚公民——公民文學展」,展現書寫公共領域的10年歷程,期盼繼續搭建公民書寫、提問、對話的平台,與市民共筆未來。另於1月30日下午邀請《報導者》創辦人何榮幸以「從『報導者』5週年看『土道』10週年——台灣公共領域的拓展與深耕」為題,向眾人娓娓道來經營非營利媒體的心路歷程。

何榮幸開場即表示,《報導者》與《土道》雖然報導型態相異,但皆是自民間「由下而上」發展出來的公共媒體。在創立《報導者》之前,何榮幸已有25年記者資歷,他認為這段時間的歷練為《報導者》帶來了3個養分:社會關懷、媒體改革與調查報導。

談到社會關懷,何榮幸表示自己曾非常嚮往擔任作家,直到就讀台大社會系期間受學運影響,認為文學作品或許影響深遠,但新聞報導的即時性似乎改變社會較為快速,方才從「文青」變成「憤青」,投身記者領域,而社會學養成也讓《報導者》新聞多以社會學視野探討結構性問題;然而何榮幸也指出,近幾年的社會發展顯出媒體越急著改變社會,有時反而造成負面效應。

1995年,何榮幸擔任協會會長時,即聯署發起反暴力威脅,投入媒體改革至今。2015年何榮幸因深刻感受到媒體典範轉移,假新聞與置入性行銷充斥、媒體公器淪喪,認為台灣嚴重缺乏獨立報導,於是決定離開傳統媒體舒適圈,盼能重建媒體公信力,《報導者》應運而生;期盼藉由網路新媒體進行社會關懷,也推動媒體改革,「若源頭永遠有假新聞,後端的事實查核與媒體識讀教育將疲於奔命,媒體應該更負責任地產出好品質的新聞。」何榮幸表示,英國有BBC、日本有NHK等優質公共媒體,台灣曾經僅有公視,如今有華視、原民台、客家電視台等政府成立的公共媒體加入,期盼民間公共媒體的一同投入,能積極壯大台灣的公共媒體圈。

何榮幸指出,《報導者》與苦勞網、上下游同屬非營利媒體,除了沒有廣告、業配,不受業主影響,《報導者》還是第一家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非營利網路媒體,透過強而有力的理監事組織,可以進一步不受制於捐款者而保有媒體的獨立性;此外,《報導者》不在新聞頁面上顯現點閱率,期盼不受制於人性,「有些對社會有益的事情,不一定受關注。」

何榮幸指出,破碎化是現在新聞的通病,一個事件切散成不同的報導,讓人難有脈絡可循,調查報導即是期盼找回事件的完整性,因此相對需投入更多的時間追查並組織真相,《造假・剝削・血淚漁場,跨國直擊台灣遠洋漁業真相》隨船調查了半年之久;《廢墟裡的少年,兩萬名被遺忘的高風險家庭孩子們》前往韓國、香港取經;雲林六輕的專題更是花費3年之久,面對台塑集團壓力,終將調查結果出版為《煙囪之島:我們與石化共存的兩萬個日子》;而2018年的普悠瑪事件,《報導者》更進一步於事件隔天即推出深度報導。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