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嗜好 約法三章 遠離網路成癮

(攝影/林婉婷)

註:本文為報導、並非醫療評估或治療指導,若有身心健康疑問,請仍需與專業人士討論。

【林婉婷高雄報導】壽山中會自由教會舉辦社區親職講座,邀請法務部矯正署高雄戒治所臨床心理師柯俊銘於1月30日、2月6日晚間主講「E世代父母須知:網路如虎口,風險知多少?」和「幸福不迷惘:如何預防孩子網路成癮?」。2月6日講座中,柯俊銘首先用朋友們玩手機遊戲的例子,強調「網路成癮」界定嚴謹,並不是喜歡或長時間使用網路就是網路成癮;但由於網路使用人口增加,成癮者數量也可能增加,並且有年輕化趨勢,擴及青少年、兒童和學齡前幼兒。

柯俊銘引用不同新聞報導,談網路使用不當導致沉迷、成癮,造成身心健康、金錢和家庭關係受創。柯俊銘說明,「成癮」(Addiction)是指長期沉溺在某些事物或活動中,使得個人生活、工作、學習、社交、人際等功能失常;而「網路成癮」特點包含:耐受性變低,越使用越久;產生戒斷反應,不使用就心煩意亂;強迫性使用網路,網路世界內容佔據思想;生活過度連結,沒有使用網路就無法生活;生活脫序行為,例如遭他人阻止使用網路就產生暴力言行等。柯俊銘也介紹不同機構開發的網路成癮篩檢量表,供與會者們檢視。

(攝影/林婉婷)

柯俊銘指出,網路成癮的類別眾多,如性成癮、關係成癮、強迫行為、資訊超載、電腦設備成癮,尤其強迫行為最為常見,如購物、賭博、電玩遊戲等,並且可能跨類別成癮;其中電玩遊戲成癮為大宗,已於2018年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精神疾病,學者亦研究出相關疾患準則作為醫學專家診斷參考,包含使用者知道過度使用網路遊戲會產生心理及社會問題,但仍然繼續使用,或是使用者以網路遊戲逃避或紓解情緒,造成「負增加」現象等。柯俊銘重申,個人狀態不相同,因此並非使用網路時間久、長就是網路成癮,時間只是參考點、並非絕對的判斷基準。

(攝影/林婉婷)

在網路成癮預防上,柯俊銘建議家長們敏銳觀察與關懷,帶領孩子建立正確價值觀、使用習慣和多樣化休閒,另強化親師合作關係;「把孩子教好絕對不是只有老師的責任。」柯俊銘提醒家長們要以身作則,請勿禁止小孩使用網路、自己卻沉迷使用3C產品。他也分享正向溝通技巧:用關心引起孩子談話興趣和建立關係,避免指責、質問;若情形嚴重,則尋求精神科醫師協助;最後提供與會者們「CPR」(Company,陪伴;Plenty,多元;Rule,規則)口訣。

講座負責人、自由教會執事林東龍在結束前提到,預計今年7月還會舉辦親職心理學講座,歡迎民眾們屆時報名、參加。

(攝影/林婉婷)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