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雅各逝世100週年】侯良信從教會發展與史料談宣教史蹟

(攝影/張原境)

【張原境台南報導】第2場醫療開拓服務系列講座,於3月7日下午於台南中會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舉行,邀請侯良信醫師以「從教會發展與史料,探索馬雅各醫師的宣教史蹟」為題分享。

延伸閱讀:

【馬雅各逝世100週年】開台西醫 世紀傳愛

【馬雅各逝世100週年】網路辦感恩禮拜 跨國串連

【馬雅各逝世100週年】從看西街醫館到新樓醫院  追憶馬雅各醫療宣教路

【馬雅各逝世100週年】紀念展至6月16日 呈現宣教事工故事

【馬雅各逝世100週年】紀念音樂會與紀念郵票發行

【馬雅各逝世100週年】淡水教會臨時郵局 售客製化郵票

台南中會代議長沈建議說,自己是第5代基督徒,曾祖父曾與馬雅各及甘為霖在白水溪同工過,當初馬雅各將先進的醫療技術與美好的信仰帶來台灣,期盼透過音樂會、講座等系列活動的舉辦讓感動持續傳承下去,繼續影響社會跟教會。

(攝影/張原境)

侯良信首先點出馬雅各來台宣教的時代與背景;十八世紀末鴉片戰爭後,清府簽署《南京條約》,開放廈門、福建、廣州等5處條約港,此時英國、美國與德國的西方宗教差會紛紛於這5處設立教堂、醫院、學校;第二次鴉片戰爭、1858年,清府再敗,簽署《天津條約》,開放台灣台南,1860年進一步簽署《北京條約》,開放安平、打狗、基隆、淡水等條約港;1847年,英國長老教會海外宣道部成立,即派遣賓威廉(William Chalmers Burns)牧師抵達香港、開始宣教事工,之後轉往廈門,1865年開始設立台灣宣教區進行宣教,接續宣教腳步的杜嘉德(Carstairs Douglas)牧師針對當時鴉片充斥的社會背景,向母會提出醫療宣教的方式開拓;侯良信認為此卓越見解令人欽派;1864年,馬雅各受派至廈門,同年從打狗登入台灣,此時巴克禮也簽署了獻身文。

(攝影/張原境)

1865年,馬雅各於台南西門城外看西街,以及高雄旗後先後建立禮拜堂與醫館,開啟了在台宣教之路;侯良信表示,設教之初台灣民風保守、排他性較重,且當時來台的外國人多是利慾薰心、態度傲慢的經商之徒,在台灣住民眼中,多認為基督教是跟隨外國軍事入台侵略,為了經濟侵略與不平等條約而來,更增當時宣教之困難;然而根據資料顯示,直到1872年,建立南部禮拜堂約22所,禮拜平均出席3500名,遠遠超越1851年開設的廈門宣教區以及1858年開設的汕頭宣教。

侯良信表示,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是英國長老教會海外宣教部台灣設立的第一間教會,「這是這間教會存在的價值。」1902年,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方才遷至現址蓋新教堂,他點出,教會曾因地理位置而有過溝仔底教會、耶穌聖教台南郡城教會等名字,還秀出當時的教會印章。

醫館、教育與禮拜堂後來逐漸朝向個別發展;1879年,安彼得(Peter Anderson)醫生接續德馬太(Matthew Dickson)醫生主持二老口街醫館,1886年購買新樓醫院現址,歷經訴訟方於1897年購得,1900年4月將舊樓醫館搬移至現址成為新樓醫院;學校方面,1877至1887年間,大學、中學、小學與女學陸續成立。

談到馬雅各在台醫療宣教的影響與成果,侯良信指出,除了造就2位兒子投入醫療宣教之路,回國後更擔任倫敦醫學院宣教協會秘書長,大力疾呼停止鴉片貿易,並致力於以羅馬字拼音翻譯聖經、撰寫著作分享亞洲宣教經驗,馬雅各在台醫療宣教的成果,成為許多國家差會海外宣教的借鏡。

(翻攝/張原境)

侯良信最後展示了亭仔腳禮拜堂、二老口醫館等多項建物舊址與現址的照片。他總結,福音入台156年,歷經不同政權統治,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仍然在台灣社會扮演重要角色,面對強權不畏喪失生命,秉持上帝的公義、憐憫和愛,將信仰的精神繼續傳遞。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