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神版或上帝版聖經來傳福音?

◎李清澤

現在很多年輕人已經不會母語,因此有些長老教會開始有華語禮拜的時段,但是教會到底應該使用「神版」的國語和合本聖經或者是「上帝版」的呢?為何有此一問呢?一則是這兩個名詞在傳統的儒家文化有不同的神學意涵,二則是這兩個名詞在傳福音上會遭遇到不同的挑戰。

神這個名詞出現得很早,最為大家熟悉的,自然是孔子說的「敬鬼神而遠之」。他於《禮記‧祭義》中對鬼神的解讀如下:「氣(魂)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與神,教之至也。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他認為有神有鬼,人死後魂氣升天稱為神,而體魄回地稱為鬼,鬼亦歸也,也就是說身體死後仍有魂的存在,是統御六神的主神、靈魂上升歸天,身體回歸塵土。

可見這裡所講的神不是聖經講的獨一無二的造物者!而是人死後留存的魂氣、主神、靈魂,因此人有多少,神就有多少!有的人在世時做善事、犧牲自己、幫忙他人,為大家所尊敬,因此把他的「主神」、靈魂尊為「神」來敬拜,就像是在家記念、敬拜先人的神主牌的神,著名的有媽祖、關公等眾神。

那麼神為什麼又叫做神明?其理如下:人有時會神不守舍、忘神或神智不清,會做些不明不白的事。如果一個人時時保持神智清明,做人做事明白、清楚,這個人就會被鄰里親友所敬重,請來排解是非,如果有人更進一步捨己為人,為人捨命,死後就會被奉為神、神明來拜!因此用神或神明稱呼獨一無二的造物者,並不太恰當!

那麼用上帝這個名詞好嗎?這個名詞最早出現在儒家五經《尚書‧虞書舜典》,其中一段為:「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肆類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輯五瑞。既月乃日,覲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此段認為宇宙有個至高、至大、至能者,稱之為天上至高主宰「上帝」,後來又稱天帝、天神、昊天上帝、天皇大帝等。

因此用上帝之詞是與聖經的神學觀比較吻合的,用這個名詞來介紹基督的教義、來傳福音比較吻合本土文化,也比較容易被在地人接受,但在傳福音時也要借機說明,信神、神明,到寺廟拜神、神明,與信上帝、到教會敬拜上帝是有不同意義的。

(作者為退休教授)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