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全國神研班上線啦

創立50週年 首度網路直播

相片提供/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大專事工委員會、

  |總編踏話頭 |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青年團契(簡稱長青團契),陪伴每一個世代的大專青年,走過人生探索信仰的重要階段。其中大專聖經神學研究班(簡稱神研班),對聖經所記載內容誠實不諱的查考,讓曾參與的長青人經歷打破與建造的刻骨銘心,更是培育牧者的搖籃。雖然神研班連續兩年因疫情被迫取消,不過今年2月4、5日首度開啟直播,在艱困局勢裡顯出上帝美好的旨意。本專題聚焦今年主題《馬可福音》,並邀請牧師吳明漢以特稿分享多年來參與神研班的看見,勉勵眾信徒在神研班之外,一輩子延續求問聖經真理的渴慕與熱情。


  勇敢獻身回應呼召  做有影響力的宣教  

陳南州,神研班發起者之一、退休牧師。相片提供/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大專事工委員會

【林宜瑩專題報導】談到大專聖經神學研究班(神研班)50週年,神研班(1971年)發起者之一、退休牧師陳南州表示,當時林弘宣、謝叔陽、鄭信真及他四位神學生,對教會實況處境有所體認、不滿與期待,因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青年被批評只會唱歌、不會讀經,也不認同其他教派青年對聖經的理解,於是在參加ITI(International Training Institute)的讀經訓練會回來後,四人決定「與其咒詛黑暗,不如點亮蠟燭」,開始了神研班的籌畫與執行。

陳南州說,前五屆神研班是草根性事工,並不是由上而下,而是四位神學生自己找講師、募款、發函給各地大專學生團契,由下而上、自發自願、全心合一發起的事工,並且規定神研班的輔導必須從頭到尾跟學員在一起研讀聖經。第一屆神研班的講師包括台灣神學院新約教授駱維仁、浸信會牧師周聯華,當時就是期望神研班是開放、朝向教會合一邁進的聚會。

陳南州強調,神研班就是神學的信仰反省,因為聖經必須經過詮釋才能產生意義。他指出,聖經詮釋有很多種方法、不同的途徑,但絕對不是「神學無用論」,並說明神研班的讀經是一種靈修、社會關懷,在談話時間會分享、討論一些話題,包括長老教會發表〈對國是的聲明與建議〉,都與當時社會議題相關。
陳南州說,神研班不只在寒暑假舉辦,也出版《聖經神學研究》小刊物。他強調,神研班重要的是傳承對聖經與神學研究精神與熱忱,重視聖經、上帝的話,尤其是要注意教會處境隨時代一直在改變,傳承絕非只是傳統,在教會改變過程中,必須要揚棄一些傳統,宣教要有自發性、草根性的事工。

陳南州提醒,聖經的詮釋必須與時俱進,不可拘泥於字義上,而是要去看聖經作者當時的生活處境,過去以歷史批判來看聖經成書的背景(社會、宗教、文化),如今的聖經詮釋又不同了,現在較注重讀者在讀經後的回應,讀者與聖經文本間的對話。他指出,讀經靈修與社會關懷、議題實況是息息相關的,因為靈修目的,就是要讓基督徒在生活中實踐上帝的話語。

陳南州說,基督徒知識分子的覺醒是教會在新時代的挑戰,信仰與理性並非相對立或有衝突,教會絕對不要反智。然而,現今教會在生活現況的表現,讓外界的人有「基督徒在社會上會用腦,進了教會卻用膝蓋在思考」的印象。他補充,理性與信仰是相輔相成的,基督徒知識分子必須走向群眾、人民、基層,去認同人民的苦難與盼望,這樣教會保守的狀態才會改變。

陳南州強調,聖經詮釋必須從作者中心走向讀者中心的理論,從歷史批判走向社會處境,聖經經文的意義,不在經文字面、文本上的意義、作者背景,而是在與讀者的互動;讀經也不是追求知識,而是要影響個人生命、生活,影響教會的宣教。他期勉眾人,要勇敢獻身回應上帝呼召,預備好自己。


  用信心與生命去尋找  返回最深層反省自我  

李信仁,總會大專青年事工幹事。

【林宜瑩專題報導】大專聖經神學研究班始於1971年,至今邁入第50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大專青年事工幹事李信仁表示,神研班有三大特色:研讀聖經很扎實、討論很開放、論述與對話有根有據,因此在每次營會的設計上,小組研讀與討論的時間非常多。他認為,神研班是讓與會者重新從聖經的話語看到現今的處境與自身的反省,與自己的生命對話,並提醒、謙卑自己,再與上帝對話、連結與回應呼召。

李信仁說,他第一次參加神研班研讀路加福音時發覺,原來聖經經文與自己的生命互動層面可以如此廣闊。然而他也察覺到,近20多年來神研班都在鼓勵教會青年成為教會反省與改變的動力。他認為,研讀聖經神學第一要挑戰與反省的反倒是自己。

李信仁指出,神研班就是要讓教會青年用信心、用生命去尋找,回到「生命中的加利利」起點,人們往往想往外看,上帝則要我們從祂的話回到自己生命裡面,往內看自己最沒有信心、最驚恐、最害怕的部分。
正如牧師陳南州曾說過:「讓研究聖經、研究神學,成為一生很重要的呼召。」這也是為何李信仁會在經過多年後進神學院,獻身成為牧師。他表示,唯有先反省自己的生命狀態,才有可能成為社會或教會改變的正面力量,成為教會或社會改革的動力。


  馬可福音信心挑戰  提起勇氣見證宣揚  

蔡銘偉,壽山中會羅雅教會牧師。相片提供/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大專事工委員會

【林婉婷專題報導】第58屆大專聖經神學研究班線上直播講座,邀請壽山中會羅雅教會牧師蔡銘偉主講「馬可福音導論」。

蔡銘偉首先提到,要讓人快速掌握整本書架構必須從序言切入,因此理解馬可福音序言,便能理解這部福音書的信息。現代人能直接讀聖經,但第1世紀人們的識字率不高,多藉由聽聖經來認識福音,因此簡短利落地揭示福音書主題的序言更顯重要。他另點出,馬可福音寫作具希臘戲劇特色,情節轉折豐富、引人入勝。

蔡銘偉比較四部福音書的開場白(現代中文譯本2019),其中的各福音書首章前兩節原文都可見到「起頭」的概念,與創世記1章1節「太初,上帝創造天地」類似,也顯示耶穌是「新的創造」。

蔡銘偉說明,馬太福音的序言傳達兩個事實:「耶穌是基督」和「耶穌基督是福音」。希臘文的耶穌就是希伯來文的約書亞,意指上主拯救,是當時、當地常見男子名,雖然取這個名字的人多,但彌賽亞只有一位。

蔡銘偉接著按經文解析,施洗約翰三次提到耶穌要來,且將比他更偉大;而耶穌受洗時,天上有聲音說:「祢是我親愛的兒子,我喜愛祢。」與聖靈降下,這讓聽者們明白耶穌將來的醫治、宣講等神蹟都是憑藉上帝的權柄。接著,聖靈催促耶穌到曠野受試探,「曠野」是馬可福音的重要場景,蔡銘偉引多段聖經記載,談到曠野對以色列人的意義是上帝拯救之地,亦是人背叛上帝之地。耶穌受試探的40天,令聽者聯想到以色列人漂泊的40年。馬可福音序言至1章13節結束,也成為信徒領受整部馬可福音的重要鑰匙。

至於結尾,在古老抄本裡,馬可福音停留在16章8節:「她們沒有把這事告訴任何人,因為她們害怕。」接下來的經文可能是後來的文士們為使整部福音書更顯完整而參照不同資料撰寫、補充。蔡銘偉表示,按照文法和神學來看,似乎都是「不尋常的結尾」;產生原因有不同說法,最合理為「這本來就是馬可的意圖」。事實上,整部馬可福音常可見人們見識耶穌行神蹟後恐懼的反應,此處婦女們害怕也可以理解,

「這是人經驗上帝大能的典型反應。」特別的是,過去耶穌不讓人們傳講,但事蹟仍然因口耳相傳而散播,如今知曉復活神蹟的婦女們亦聽見白袍青年提示,卻不敢去見證,也是馬可挑戰讀者或聽者是否有信心去尋找、去宣揚的寫法,「對馬可來說,人見不到復活的主,除非相信且順服。」經文中的回到加利利,意謂重返福音起頭、重新踏上門徒的道路。

最後,蔡銘偉總結閱讀馬可福音的領受是「信心與重新成為耶穌基督的門徒」,並且討論線上聽眾的提問。


  聖經不僅記錄歷史  更是信徒生活準則  

邱淑嬪,玉山神學院新約學助理教授。相片提供/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大專事工委員會

【張原境專題報導】玉山神學院新約學助理教授邱淑嬪牧師一開場即引用五餅二魚的故事,指出馬可福音6章44節記載:「吃飽的人數,男人就有五千。」馬太福音14章21節記載:「吃的人數,婦女和小孩子以外,約有五千。」而出埃及記12章27節描述以色列人離開埃及時,人數的記載同樣也未囊括婦女與小孩。

邱淑嬪指出,近年來的學術界已經意識到,不同性別的人有不同的特性、經驗、需求和取捨,若在國家圖書館的全國碩博士論文加值系統輸入「性別觀點」搜尋,將可看到家庭暴力、失智症照護、師生關係、甚至是女性的汽車使用經驗等議題,而在這些論文中,作者幾乎一致認為女性受到不平等的對待,因此以性別的觀點改變父系制度的傳統與不公義,就成為努力的目標。

邱淑嬪指出,聖經是幾千年前由一群作者在特定的地理環境、時空背景,以及現代人所不熟知的文化當中,以多數人不了解的語言及觀念寫作而成,因此聖經的意義對大多數人來說是隱晦不明的。然而聖經的重要性不僅在於記錄歷史,更是信徒與基督教團體信仰跟生活的準則、神學思考的基礎以及決策的依據。她認為,聖經是開放的文本,經文需要透過詮釋才能跟現代處境對話,「我們要容許聖經的信息對我們的成見提出挑戰。」閱讀聖經很重要的基本倫理在於,與受壓迫者一起尋求壓制中的解放,而不僅止於獲得知識。

邱淑嬪表示,性別觀點即是在探討因性別不同而形成地位與權力的差異,以及這些歧視如何形成,因此若從這個角度來看,聖經經文產生的背景以男性價值為中心,造成女性及受壓迫者的經驗往往受到忽略,「我們必須重新梳理經文藉以釋放女性,甚至是性少數者。」

邱淑嬪指出,馬可福音的寫作時代,追求榮譽及避免恥辱的文化盛行,女性需藉由順服男性的權威免於蒙羞,而經文當中需要醫治的婦女,通常缺乏男性親屬的陪伴,唯有她們願意蒙羞、不顧社會規範,才能私下或於大庭廣眾之下親近、跟隨耶穌。她認為,因父權制度的扭曲,使得「給所有人」的好消息卻成為女性的壞消息,而耶穌肉身男性的特質,也往往合理化男人比女人優越的論點。

接著邱淑嬪以夏甲為例指出,她在當時屬於外籍勞工、單親媽媽,如何多角度地看待聖經當中的女性,是許多婦女神學家所提倡的。而有些女性主義者進一步地認為耶穌似乎沒有實際挑戰父權制度,比如說在馬大與馬利亞的故事當中,耶穌即未公開承認所有婦女都有學習的權利,也未鼓勵男性支持家務。

邱淑嬪最後指出,婦女與性別研究旨在突顯女性的生活經驗,揭示女性受壓迫的處境,盼能發展出具有性別觀點的研究立場和知識體系,進而促進社會與教會的性別平等。


  傳福音不是靠嘴巴  要活出上帝的價值  

陳思豪,七星中會古亭教會牧師。相片提供/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大專事工委員會

【邱國榮專題報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大專事工委員會主辦的第58屆大專聖經神學研究班,在2月5日下午邀請到七星中會古亭教會牧師陳思豪談「福音!驚訝!好消息!」。陳思豪開宗明義地表示,聖經沒有要基督徒用口傳的方式去傳福音,基督徒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傳福音,而是應該活出上帝的價值。他指出,當周遭人因為看到基督徒的生活態度而心生嚮往,就會主動親近基督教信仰。

什麼是傳福音?陳思豪指出,福音一詞是譯自希臘文的「euaggelion」,意思是說傳福音就是傳好消息。有一群人已經知道什麼是好消息,尤其期待好消息降臨,對基督徒來說好消息就是彌賽亞降臨,這件事情在聖經的舊約與新約時代裡能夠聽懂的人,都是猶太人及廣義的猶太人,在當時未受割禮但信仰上帝的希臘人就是廣義的猶太人。

陳思豪說,在猶太人被滅國了以後,歷代先知們告知猶太人,未來將有彌賽亞,這件事情對他們而言就是天大的好消息,所以保羅利用傳講的方式告訴他們耶穌即是彌賽亞,因為他們根深蒂固有彌賽亞的概念,保羅任務就是要把彌賽亞即是耶穌的這個好消息,告訴已經認識聖經、敬拜上帝、在等待彌賽亞的人們。
現代基督徒對於傳福音的認知是什麼?陳思豪點出他的觀察:現代基督徒傳福音的對象是非基督徒,方法是宣講、勸說與說服,內容是耶穌基督是救主,也就是說,非常重視口傳福音是現代基督徒堅不可破的傳福音傳統。他表示:「用這種方式傳給台灣的非基督徒,是錯誤的方法。當初保羅是傳給知道上帝的猶太人,可是台灣人根本聽不懂彌賽亞。」

然而保羅被稱為外邦人的使徒,是他看到希臘人在祭壇上寫著「未識之神」,於是連結創造論,明指那就是上帝。保羅不講希臘人無法理解的死裡復活,但其中會相信耶穌是彌賽亞的希臘人,都是已經相信猶太教、敬畏上帝的虔誠人(God fearers)。「不必行割禮,這講法對虔誠人來說是真福音。」陳思豪說,猶太人轉成基督徒很困難,反而這些虔誠人從猶太教轉變為相信基督,相對容易許多,反觀台灣基督徒所講的傳福音,根本與聖經所定義與闡述的不是同一件事情。

「對方知道彌賽亞的意思是有聖經知識背景的人,對他們用傳講的方式是行得通的,但怎麼可能對信佛的、信民間信仰的台灣人講得通呢!」他說,因為講不通,就造成成功神學在台灣興起,在台灣所謂很會傳福音的教會,傳講內容多是成功神學,「所以當你以為福音是用口傳的,那麼一定會將信仰帶偏。」

陳思豪指出,罪人信上帝,藉著耶穌基督的寶血而跟上帝和好,這就是基督教信仰,非常簡要、單純且不複雜,但難的是在於實踐。他語重心長地說,基督徒最重要的事不是傳福音,而是應該是好好地生活,活出上帝的樣式與價值,周遭人因看到基督徒就會想親近耶穌基督的信仰。


     
          

【特稿/吳明漢】連續兩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舉辦的營會大專聖經神學研究班因為防疫考量而暫停辦理,大專中心寒暑假期重點營會神研班因而變成大三以上的學長姊才有的記憶。若疫情不影響2022年的神研班營會,下一屆神研班將迎來大部分都沒有參加過神研班的學員。

我從2009年神研班46屆開始擔任輔導。2013年於台南大專就任傳道師,向當時51屆神研班同工建議輔導種子培訓機制,若神研班以提問討論作為營會基礎,則輔導養成相當重要。直到自己成為辦理神研班的同工,許多想法漸漸改變為不僅為神研班培育輔導,而是更全面地營造閱讀環境。

神研班營會裡主要閱讀的文本為聖經,雖然每次營會以某一卷書為主題,例如創世記、馬可福音或羅馬書,但要提升小組提問與討論的精采程度,則需要閱讀其他文本,包括聖經其他書卷、不同思考的神學用書、哲學思辨類的書籍及社會各樣議題的知識體。尤其重要的是,作為文本主體的小組成員。

文本來源相當多樣化,能否成為神研班小組重要養分,完全仰賴小組學員與輔導的閱讀能力。誤讀文本,不論是聖經、其他書籍或小組成員的想法,都將是災難一場。不僅無法精準討論,產生更多延伸的知識體,更容易造成狹隘的對話困境,使得神研班最重要的小組討論,只剩下一問一答的蘿蔔和坑。

閱讀能力不是抽象的概念,各年齡閱讀階段發展層次從學齡前的閱讀預備階段,到小學的閱讀成熟階段,每個閱讀發展層次都有確定的目標。大專中心接觸的大學生理論上都應該進入主題閱讀階段,實際則不然,因為擁有主題閱讀能力需要經歷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和分析閱讀前三階段。大多數人即便有大學學歷,閱讀能力卻仍停留在基礎階段。莫提默‧艾德勒(Mortimer Adler)和查理‧范多倫(Charles Van Doren)在其共同著作《如何閱讀一本書》(How to Read a Book)提到,能夠讀完一本書僅代表閱讀者脫離文盲階段,但主題閱讀才真正能運用閱讀自主學習,建立自己專屬的知識體,有能力與各種文本互動。

營造全面的閱讀環境,是神研班之後我們要做的事,並非為了因應108課綱,或是迎合社會潮流及焦慮的家長。閱讀上帝創造的文本並實踐在生活中,進而開創更美好的文本來榮耀上帝,是我目前對神研班讀經運動的體悟。神研班的讀經運動所造就的自主學習者,必須經歷「學習閱讀」到「使用閱讀來學習」的每個階段。台南大專運用繪本所帶動的各年齡層閱讀運動,其方法與方法論便建基於此。營造全面的閱讀環境,也是下一屆神研班之前,教會或家庭一定要做的事。

(作者為台南大專學生中心牧師)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