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走自己的路, 訂台灣青年節

1976年12月3日在淡江文理學院的西洋民謠演唱會上,有位一手拿可口可樂、一手抱吉他的年輕人上台劈頭就問:「為什麼一定要唱西洋歌?為什麼不能唱自己的歌?」隨後他唱起〈補破網〉〈恆春調〉等數首台灣民謠,引起台下一陣騷動,甚至出現噓聲。

在唱狄倫(Bob Dylan)的歌後,他如風一樣走下台。這一問、一唱,引起熱烈討論,也有人反問:「我們的歌在哪裡?」於是他開始創作自己的歌,唱自己的歌,開創了台灣的校園民歌運動。他就是李雙澤!校園民歌運動也促成了1970、1980年代的學生開始創作、傳唱屬於自己的歌,而不是只跟著啍唱西洋歌曲。校園民歌也成為五、六年級生的青春回憶。

2014年3月18日,一群年輕人不滿國民黨不按議事規則強行通過《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而突破重圍進到立法院的議場,展開長達585小時的抗爭。抗議學生進入立法院後,隨即有許多學生與公民團體集結、進駐立法院外圍,並將學校的課程帶來講授,學習民主制度的建立與公民權的行使,同時聲援在立院議場內的學生,這就是所謂「太陽花學運」。

此後,有不少人開始反省並倡議將3月18日訂為台灣的青年節。雖然聲量不大,卻是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方向。如眾所知,目前的中華民國「青年節」是3月29日,乃為記念廣州黃花崗起義的烈士。但是3月29日並不是指中華民國目前使用的曆法之日期,乃是清國宣統3年的3月29日(公元1911年4月27日)。

2011年曾有國民黨立委提案恢復為4月27日,但無疾而終。就歷史而言,中華民國的青年節3月29日並沒有發生黃花崗起義,乃是一個虛幻的日子。3月29日除了誤導我們對歷史的理解之外,更不屬於台灣這塊土地的歷史記憶。

然而3月18日就不一樣了!那一天,一群台灣青年進入議場後,迅速分工合作、同心合一地守住議場內部。立院外圍也有許多公民團體與青年共同進駐,成為議場內青年的最大支持。不論太陽花學運是否有成功影響社會,該學運確實是青年關心國家、社會的一場運動,且是在這塊土地,讓青年與許多公民共有集體記憶的一場運動。

節日不單是節日,乃是影響自我認同的重要時刻。與其用一個錯誤、虛幻的日期記念青年節,不如用發生在這塊土地上,許多青年關心、參與的運動來成為記念台灣青年曾經衝撞執政者的傲慢與不義,守護民主、自由的體制。我們需要走自己的路,就從將3月18日訂為屬於我們自己的台灣青年節開始吧!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