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編踏話頭 |
二二八事件曾是台灣社會不能言說的祕密,僅有少數人甘願冒著生命危險,透過文字與行動來抵抗專制政權的迫害,等待有朝一日民眾的覺醒。多年以後,二二八已成為台灣的國定紀念日,後代子孫眾聲喧嘩,雖然不時吵得面紅耳赤,卻代表著台灣社會有越來越多人願意直視傷痕,過往的努力絕對不是白白徒勞。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信仰告白中,期許教會能夠通過愛與受苦成為盼望的記號,這不僅是釘根本地的承諾,更是實現上帝救恩與應許的管道。
【邱國榮專題報導】為延續1987年醫師陳永興、律師李勝雄與鄭南榕發起「二二八公義和平運動」的腳跡,蔡瑞月舞蹈研究社與鄭南榕基金會共同於2017年發起「228.0記念行動」,邀請民眾一起上街,莊嚴面對台灣歷史真相。
今年邁入第五年的「228.0記念行動」,是由台灣大學台語文社與Formosa青年議會籌備處共同主辦,包括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七星中會濟南教會處境查經班、台北中會公義行動教會在內超過50個民間團體發起。主辦單位在2月18日於蔡瑞月舞蹈研究社召開記者會,台大台語文社社長林柔辰在記者會上表示,今年的遊行辦在2月21日世界母語日,是以「拆除威權、起造新國家」做為核心價值。
關於此核心價值的具體作為,林柔辰指出,除了中華民國政府對台灣社會造成極深的傷害以外,一定要徹底清算中國國民黨與其相關勢力,轉型正義才有可能真正的開始。此外她表示,追求獨立建國的台灣必須要記住反抗中華民國的經驗,並且與香港、圖博、東突厥斯坦一起結盟世界各國,共同對抗危害全世界的中國帝國主義,開創自由民主的未來。
遊行選在世界母語日也有其意義,林柔辰以她的母語台語起草行動宣言,寫出跟她年紀相仿的世代覺醒,並點出了中華民國的黨國體制對台灣造成的極大傷害,不僅失去許多勇敢的台灣人,台灣本土語言、歷史、記憶,及生長於台灣本土的靈魂都被奪去。
遊行隊伍沿途經過二二八事發地點天馬茶房、台灣省專賣局台北分局、台灣廣播電台,最後停在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今行政院)大門前。為記念二二八,多位年輕聽人用手語表達陳明仁寫的台文詩〈1947寒冷 ê 春天〉,手語指導是北中博愛手語教會牧師吳信蒼與師母陳慈美。吳信蒼打手語,透過陳慈美翻譯表示,他發現用手語表達這首詩非常有畫面,二二八事件當年的圖像是美的,卻也充滿著哀傷,讓他感動流淚。而這群年輕聽人雖然在短時間內學習用手語讀詩記念二二八,呈現的結果卻很棒,令身為聾人的他感到無比安慰。
吳信蒼以北中教社部部長身分出席記者會與遊行,他指出,遊行是提醒社會記住二二八,而身為基督徒不能袖手旁觀,要揹起十字架、承擔基督的苦難,以彰顯上帝的愛,所以長老教會藉由參與遊行,表達上帝的愛在世人當中,安慰受傷的人與受難者的家屬。
實踐愛與受苦的信仰告白
長老教會敲鐘記念二二八
【林宜瑩專題報導】今年是二二八事件74週年,因應防疫考量,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教會與社會委員會於1月22日發函、鼓勵眾教會在2月28日當天下午2點28分敲鐘,以分隔3秒、敲鐘39下來記念二二八事件,包括率先表態的七星中會濟南教會、台中中會公義行動教會,在台南中會教社部協調下,南中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南門及左鎮教會都會敲鐘。
總會教社幹事林偉聯牧師表示,敲鐘記念主要是為實踐愛與受苦的信仰告白,是耶穌基督被釘十字架前,依古羅馬帝國法律所受鞭打的次數,39下意表這是「受苦的」鐘聲。他強調,二二八不是一個讓人全家出遊的國定假日,而是在提醒台灣國人,要在2月28日與受難者家屬一同哀哭,因為聖經教導我們要與受苦的一同哀哭,並記取歷史教訓,不讓悲劇重演。
首位響應敲鐘的濟南教會牧師黃春生表示,敲鐘是教會過去在重大節日時提醒眾人的一種方式,因二二八事件距今已74年,時空距離遙遠,許多台灣年輕人對這段歷史無法感同身受。南中教社部長宋信喜感慨,別說一般民眾,連長老教會牧長信徒對記念二二八的敏感度也不足,就像講母語一樣,現在年輕人不太重視講母語的重要性,導致母語的失落。
中中教社部長林欣成表示,早在十年前公義行動教會成立後,中中二二八相關記念活動就都由該教會來舉辦。三年前台中市長盧秀燕就有參加,表示台中市府對二二八記念活動的重視。林欣成說,由於敲鐘是臨時插入原本程序,會安排在獻花前,因考量時程無法達到39下,仍期望透過敲鐘儀式,讓人在默哀中記念。
一生等待加害者的道歉
願上帝帶領台灣人和解
【張原境專題報導】嘉義中會下半天教會傳道師劉宇捷表示,小時候當祖父劉義雄長老來到家中時,經常看見他對著播報國民黨相關的電視新聞破口大罵,當時的他無法理解為何祖父有如此激烈的反應。
「這種無法理解,一直到近年,或許是因為祖父老了、罵不動了之後,才由我的父親告訴我。」劉宇捷說,原來家族之中埋藏了一個故事。1950年代曾祖父與國民黨的警察因為一些誤會產生衝突而得罪警察,於是一群警察將他的曾祖父與祖父逮捕,並拉去附近一個廣場,他們險些遭到槍斃,幸好當時一位教會長老幫忙說情才得以安然無事。劉宇捷表示,二人雖未失去性命,但他的祖父仍然被警察用軍刀在肚子上插了一刀,傷痕至今依然清晰可見。此外,雖經長老說情,警察當下並未立即放人,而是先將兩人關押起來,經過一陣凌辱、毆打,甚至強逼他們以尿液混著藥粉吃下肚,才將兩人放走,「那年我的祖父年方二十,雖未失去性命,卻已留下一生的仇恨與傷痕。」
劉宇捷表示,自己未曾經歷過當初的年代,無法完全道出祖父心中的仇恨與怨念,「我家或許還算幸運的,然而又有多少的家庭從此破碎?」他指出,在整個白色恐怖時期,受害者不僅止於台灣本地人,尚有許多的原住民族與外省人受到迫害。然而,時至今日,當初國民黨殖民政權的繼承者,依然試圖以操弄族群對立的方式來分化眾多的台灣人。而為了面對台灣人共同的傷痛,當今的政府提出「轉型正義」試圖醫治當年的傷痕,劉宇捷認為這確實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他說,轉型正義的目的不是為了記恨或清算,反而是為了完成真正的和解,藉由了解當初事件發生的始末,讓加害者道歉、賠償,受害者得到補償,並銘記這一切,促使未來不再發生同樣的事情。
劉宇捷強調,單方面的原諒並不能真正地達成和解。當耶穌基督受釘於十字架,被百姓侮辱的時候,即對上帝祈禱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他提出疑問,雖這些百姓得著主的赦免,然而他們得救了嗎?悔改了嗎?若以神學的角度而言,得救是與上帝的關係得到修復,那麼,這些未曾悔改的百姓恐怕並未得救,他們依然繼續的悖逆、敵對上帝。
劉宇捷表示,祖父70多年來懷著許多的憤恨不平,一生等待的,或許就只是當年加害者的一個道歉,然而祖父如今已垂垂老矣,恐怕只能帶著種種的委屈與憤恨離世,「唯願台灣的執政者能夠有上帝所賞賜的智慧,帶領台灣人民真正做到和解,並使同樣的事情不會再一次發生在台灣的土地上。」
用聖經奠基公義與和平
不讓二二八佇留在悲情
【張原境專題報導】嘉義與二二八有關之紀念地景數量堪稱全台灣之最,其中全台首座二二八紀念碑原座落於嘉義市彌陀路八掌溪畔,1989年集結民間力量出資興建完工。而後由於道路拓寬工程,方才遷往今嘉義市東區二二八紀念公園旁,並於2017年5月19日舉行重置啟用典禮,原碑文及獻花台皆保留並遷至新址。
當年這座紀念碑由有「民主畫家」之稱的詹三原負責設計圖繪製、嘉義中會北榮教會會友張瑞峰畫工程圖、嘉義西門教會長老張克平監造施工。現任嘉中民雄教會牧師黃智鴻主持奠基禮拜時,僅有戴廣章、陳明賢、康文祥等近十位牧師出席,落成禮拜則由時任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總幹事楊啟壽牧師主持,從奠基至落成恰好歷經百日。回想當年,黃智鴻表示在奠基禮拜早晨祈禱時,突然聽見清楚聲音告訴他:「用聖經來奠基。」表明「公義與和平必須建造在上帝的話上面」,因此這座紀念碑也成為全台唯一以聖經奠基並銘刻聖經經文的紀念碑。
回憶當時的建造過程,新塭教會牧師康文祥表示,為讓更多人可以參與,遂規定個人奉獻金額上限為2萬2800元,同時也將此數字做為一種紀念,「紀念碑完全靠人民力量集資,沒有政府出錢。」黃智鴻更慨允以個人郵政劃撥帳號當捐款帳戶。
康文祥指出,張瑞峰當時一度遭嘉義市建築師公會抵制,所幸後來兒子於1989年考取建築師執照,方能全心投入紀念碑的建造,更因感嘆上帝的大能而全家信主。
黃智鴻表示,時任嘉義西門教會牧師陳明賢慨然提供場地,碑身長達35尺的模板是在嘉義西門教會的羽球場製作,再連夜將模板組合、灌漿,然後用吊車運送到現場豎立。由於水泥難以即刻凝固,只要遭到搖動結構便會鬆散,更由九位牧師及多位地方人士通宵守備以防遭到破壞。他說,二二八事件在當時仍無人膽敢講述,受難家屬也還不敢站出來,鄭南榕、詹益樺更相繼於當年自焚,一片風聲鶴唳之下,紀念碑的建立無疑是突破禁忌的重要一步,協助台灣人民面對內心的驚惶,實屬宣教範疇,誠然需要努力去做。黃智鴻在37歲時接下建碑總務工作,他指出,當時的長輩承受傷害太大,許多人經歷朋友的死亡,因此多不願碰觸這個話題,直到他們這些正值40歲左右輩分的人願意站出來。當時嘉義中會籌組讀書會閱讀宋泉盛的《第三眼神學》,許多人深受啟發,參與紀念碑的建立即是將神學的理解化作實際行動,然而過程也非全然無懼,著實是倚靠上帝才有信心贏過懼怕。
黃智鴻表示,嘉義地區看待二二八多以勇敢守護鄉土的心情為出發點,比較不是悲情的態度。康文祥指出,二二八事件是台灣成為獨立國家的重要基礎,若僅停留於悲情甚為可惜,期待學術各界繼續努力進行更豐富的詮釋。
▍歷史現場 ▍
▍天馬茶房(位於現今台北市南京西路189號)
【林宜瑩專題報導】位在現今台北市南京西路189號前、台北法主公廟斜對面的人行道上,有一塊「二二八事件引爆地」的碑文,上頭記載:「1947年2月27日入夜,專賣局員警於此地圓環天馬茶房附近緝菸,沒收女販林江邁公私菸與現金,並予擊傷流血,因而遭群眾包圍。緝私員情急,開槍誤殺市民陳文溪,致群眾激憤,予以追捕,並包圍派出所……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不察真相,竟派兵鎮壓,不少紳民慘遭殺害或監禁,遂埋下省籍對立之禍根,史稱二二八事件。」
▍台灣省專賣局台北分局(現為彰化銀行台北分行)
【林宜瑩專題報導】位在台北市重慶南路一段27號的彰化銀行台北分行,就是二二八事件當年的台灣省專賣局台北分局。1947年2月28日早上,死者家屬及民眾高舉「嚴懲凶手、殺人償命」布條,號召眾人加入為死傷者伸冤的遊行行列。民眾到了台北分局,衝進去將酒、菸、火柴拋在路中放火焚毀,但仍無人接受請願,後來憲警聚集,還向群眾鳴槍警告。
由於都市更新緣故,彰化銀行台北分局旁的樓房都已拆除或更新,僅存這棟二二八事件的歷史建物仍舊屹立。
▍台灣廣播電台(現為台北二二八紀念館)
【林宜瑩專題報導】位在台北二二八和平公園內,由捷運台大醫院站1號出口往公園內走可見左側有一棟大型建物,現在是台北二二八紀念館,日治時期為台北放送局,主要是日本政府向華南、南洋對外廣播之用,戰後改名台灣廣播電台。
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後,台灣民眾占據此處,並對外廣播訊息,當時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宣傳組長王添灯宣布32條要求;二二八事件50年後的1997年2月28日,則在此處設立台北二二八紀念館。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現為行政院)
【林宜瑩專題報導】1947年2月28日下午1點左右,數百名抗議民眾從火車站走向全稱長官公署,高喊「打倒長官公署、打倒陳儀」,當遊行隊伍走到公署大門口不遠處,公署二樓陽台的士兵就開槍掃射,讓民眾驚叫與後退,也有數人死傷,民眾群起激憤,隨後士兵又再度開槍,此為二二八大屠殺的開始。
後續民眾占據台灣廣播電台傳遞訊息,3月1日起全台各地都有民眾陳情或抗議而遭到國民政府軍警殺害或逮捕,直到3月8日援軍21師登陸肅清街頭,血流成河……。
▶ 延 伸 閱 讀 ◀
【林婉婷專題報導】吳濁流著作《無花果》,透過個人經歷與思想呈現日治時期及終戰初期的台灣人處境,最早於《台灣藝文》雜誌連載,並於1970年10月由林白出版社出版單行本,隔年便因最後一章陳述二二八事件而遭列為禁書。
在《無花果》第一章〈聽祖父述說抗日故事〉中,吳濁流點出自己經歷多件台灣歷史大事,其中二二八事件相關資料較為缺乏,深感需要記錄以免將來歷史扭曲。他從日治下的台灣人處境切入,探討二二八事件起因。日治初期,發生許多民間抗日事件,台灣人為守護胼手胝足建立的家園,哪怕是一生樸實的農民也舉起農具、發起抗爭。
青少年時期的吳濁流,於日本修學旅行期間接觸民主主義,回到台灣後於學校圖書館進一步研究;經歷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民族自決、自由風潮洗禮,他注意到日本統治台灣所行的差別待遇,也開始思想種種人生問題。投身教職後,他觀察到台日不平等的現象沒有消失。後來吳濁流離開教育界,赴南京當日本報社記者,見識台灣人立場的複雜:一邊被中國視為日本間諜,一邊被日本視為利用工具。他回到台灣,在戰事告急期間繼續擔任記者。
終戰後,從殖民處境被暫時解放的台灣人原先十分歡喜,民間籌組三民主義青年團維護治安、組織籌備會迎接國民政府,然而隨著軍隊來台的卻是貪汙、糧食配給不公與社會動盪。當中國人(昔稱外省人)和台灣人摩擦激增,原先的歡喜和盼望也成為憂愁和不安。二二八事件起因是公賣局警察對弱勢婦人使用暴力、開槍示威時殺害圍觀路人,背後隱含著台灣人對新國家的想像與期待,及無法信任中國人能帶來政治改革。
在《無花果》最末章,吳濁流寫明台灣人有抗爭的性情,對著外來政權、對著自然天災,都有對抗的意志力。最後他也直言人類歷史「沒有悲觀的必要」,正如河流遇到曲折卻終究流入海中,「人的社會,不問古今,總是被那些不好的政治所歪曲,把犧牲的人們當墊子之後,歷史才會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