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ulaku教會遷徙史 找尋真相 促成和解

(相片提供/Ciulaku教會)

【林婉婷採訪報導】原住民族面臨的轉型正義與歷史正義議題非常多元,甚至教會也在其中;現今位於屏東縣滿州鄉長樂村的Payuan(排灣)中會Ciulaku(長樂)教會,舊址在牡丹鄉旭海村,也是現今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中科院)九鵬基地所在地,但遷徙過程具體究竟為何、又對多少人造成多少影響?Ciulaku教會投入真相調查,期盼歷史釐清能修復創傷,並從往事回顧中誕生新價值。

1951年起,Timur(三地村)、Tjavatjavang(達瓦達旺)、Kucapungane(舊好茶)、Tjukuvulj(德文)等部落的住民,陸續遷徙至牡丹鄉旭海村東海路第8鄰,前後約36戶人家。這群遷徙者在搬遷以前就接受基督信仰,因此遷移至新地後便建立「東海教會」,也是Ciulaku教會的前身。教會在原址約20年時間,也成為地方信仰、教育與資訊中心;然而在1974年,國防部規劃建設中科院九鵬基地,選址在東海教會一帶,導致居民被迫搬遷,有些人回到故鄉,有些人搬到牡丹鄉東源村,有些人則來到滿州鄉長樂村。1977年,定居長樂村的10戶人家決定重建教會,並於1980年12月獻堂,是為Ciulaku教會。然而,其中補償執行、墓園遷置、遷徙者後續關懷等細節為何,仍需要繼續調查才能釐清,而這也是Ciulaku教會傳道師Vavauni Ljaljegean(法法吾妮・拉樂歌安)與Tjanubak Ljaljegean(蔣記剛)等人現在持續努力的部分。

在訴求方面,Ciulaku教會以信仰角度出發,規劃尋根之旅、記念東海教會66週年暨Ciulaku教會設教40週年禮拜與和解音樂會、教會文史與繪本製作等。Vavauni與Tjanubak說明,「轉型正義」在德語為「克服過去」,而教會投入歷史真相調查正是為了克服過去,尤其當年許多長輩們並不識字也不懂華語,加上戒嚴時期面對國家制度的懼怕與壓力等,遷移過程產生的困惑無從理解、傷害無處傾訴,現在終於有機會能夠彼此對話。日前相關協調會在Ciulaku教會舉行,2位傳道師感謝立法委員Saidhai Tahovecahe(伍麗華)居中牽線,也感受到中科院願意商談的誠意。

Vavauni表示,身為原住民族,要面對的土地、狩獵等權益爭取議題與行動層出不窮,然而基督徒能夠從中產生信仰反思,在抗爭運動中遭遇挫折有上帝安慰,若成功則感恩上帝,「無論我們如何,總有上帝。」Tjanubak指出,神學院的教會歷史課程提供探索在地教會歷史的「敲門磚」,同時也為傳道人們培養「歷史感」,讓傳道人們知道「教會歷史」的重要,當初他們也是受2本歷史悠久的教會議事錄啟發,才開始這段真相調查工程。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