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大學談信仰──我有一個夢

Image by Gerd Altmann from Pixabay

◎賴允亮

對於醫學院校學生的教育,我們期待不只是訓練出具有卓越醫學技術的創新人才,而且是具有溫度、人文關懷、社會責任的醫療人員。國際醫學教育委員會(IIME)發展制定醫學教育全球基本要求,共涵蓋七大領域,美國畢業後醫學教育評鑑委員會(ACGME)也對醫師提出應該具備的六大核心能力:病人照護、醫學知識、臨床工作中的學習與改善、人際關係及溝通技巧、專業素養、配合制度之臨床工作。以台灣唯一具有基督教背景的馬偕醫學院為例,其宗旨便是「提升醫學人文教育及增進學習效能、均衡醫療資源並照顧弱勢族群、擴展國際觀與協助醫療外交為日後推動教學業務之圭臬。期許將馬偕博士『寧願燒盡,不願銹壞』之精神延續傳承下去。」

在以技術和考試等使用量性評鑑為主的醫學領域中,實務性地加入人文與專業素養學科是相當有挑戰的。我在醫學院低年級的課,不論是第一堂或是最後一堂,也總是以「不要忘記起初的感動」和「在苦難中,你是何許人也?」不斷提醒學生,隨著知識和技術越來越進步,絕對不要忘記初心,別讓專科化、評鑑考試、醫療環境、制度與過勞,磨滅了曾經有過一刻的感動。

不只醫學人文教育內容的挑戰,高等教育也面臨著人工智慧(AI)、大數據、少子化的衝擊。根據教育部的統計,自109學年起,大學學生數將跌破100萬人,而118學年人數將減至72.9萬人最低點。教會學校面對各種社會衝擊、減班與併校的議題、拆除或重建的思考,如何在堅守辦學理念之下更加興旺,或者至少不負起初辦學的感動與呼召?

因此我有一個夢,夢見醫學院學生與神學生能夠共同上課、交換知識。醫學院學生能夠在神學的領域中探索生命的起源,進而看見人類的渺小,學習在生死面前該有的謙遜、反思身為醫療人員的「應為」與「不為」,成為能夠與人同苦的伴行者。神學生能夠在科學探究的課堂中從生理了解生命的奧祕,看見疾病帶給人的苦難、體驗現代醫學的衝擊,成為一位接受呼召入世工作的信仰實踐者。

醫學和神學,都是與生命有關的工作,不論科技環境的進步,都是需要與受苦受難的靈魂在一起。因此我夢想著,教會的「大學」能夠像「大學」創立之初的根本精神,在真理與敬虔的平台上呼應潮流、追求卓越、做「人」的工作。如同中世紀的大學,神學教育和醫學教育同校上課,為著「服事人」做好訓練、以為了將來「服事上帝」。

(作者為馬偕紀念醫院主治醫師)

相關文章:溯源大學淺談信仰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