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信仰與教制座談會 盼主帶領

  |總編踏話頭 | 

當代社會對基督信仰的挑戰,教會做好回應的準備了嗎?所謂挑戰,不必然就是挑釁者對教會的攻擊,更多可能是認真追求信仰者發自內心的疑惑。面對信仰觀點的爭論,牧者信徒在找尋共識的過程中,難免因為熱愛教會而擦出火花,甚至受傷,然而在激情過後,主內肢體仍須一起坐下來尋求上帝的旨意,並在謙卑認罪中彼此寬恕與和解。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信仰與教制委員會舉辦的座談會,聚焦聖餐與同志牧養議題,期盼用不迴避的態度,直接面對信仰的難題,期盼眾教會在真誠的探討中,看見信仰的活路與亮光。

 


  聖餐是無形恩典的有形記號  
  強調避免讓聖餐淪為形式化  

【林宜瑩專題報導】「只要大家多討論、多交流,相容的空間就會更大,無論聖餐或同志牧養議題,都可以更聚焦與昇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信仰與教制委員會主委鄭仰恩表示,現行規定無牧者堂會的聖餐一年二次真的太少,可放寬限制來幫助教會增加聖餐次數。他也直言,聖餐重點是在聖餐的意義與品質,應避免淪為形式化,而要使守聖餐的人「有感」,讓信徒帶著期待來領聖餐。

鄭仰恩分享自己在20幾年前,曾帶著神學生到建築工地去,關懷從事板模工的原住民兄姊,並替他們主禮聖餐,「他們是哭著領聖餐的。」他表示,因為他們離開原鄉到都市後就很少踏進教會,因此,如何讓人抱持渴望的心來領聖餐,以及讓慕道友和未受堅信洗禮的青少年、孩童也能守聖餐,是可以努力的目標,因為「聖餐就是無形恩典的有形記號」。

鄭仰恩指出,若領聖餐前一定要毫無瑕疵、毫無虧欠的人才能領,那真的是不太可能,這也是為何普世教會要推動「不設條件的聖餐」(Open Communion),尤其是北歐的信義會教會將守聖餐定義為「是一種應許,是願意踏上信仰旅程的邀請」,讓有心求道者來印證自己想要認識基督信仰的意願,說不定守聖餐也可以成為一種宣教的媒介。

信仰與教制委員會負責幹事鄭英兒表示,《教會禮拜與聖禮典手冊》是由信仰與教制委員會負責編寫,修改聖餐禮典過程或邀請文、簡化組織等都是該委員會職責,因此這場座談會對聖餐議題的建議與討論內容,都會成為信仰與教制委員會的參考。

他指出,20幾年前就曾針對小兒洗禮者可否領聖餐進行過討論,最後仍決議,在當時現況與教會體制仍予以保留。另外依據教會法規〈行政法〉第33條規定,禮拜與聖禮典是小會職責;〈行政法〉第40條規定,堂會一年聖餐典禮6次以上,其實都可由小會自行決定。


 ▙  主 題 座 一  

  【 聖餐相關議題 】  

信仰與教制委員會3月27日在新竹聖經學院舉辦座談,討論聖餐禮。(本專題攝影/林宜瑩)

【林宜瑩專題報導】慕道友可以領聖餐嗎?曾受小兒洗禮而仍未行堅信禮的青少年或孩童,為什麼不可以領聖餐?為了讓慕道友可以一同領聖餐,其實很多普世夥伴教會已實施多年的「不設條件的聖餐」(Open Communion)。為此,台灣基督長老教會(PCT)總會信仰與教制委員會3月27日在新竹聖經學院舉辦座談會,針對此議題廣泛分享與討論。

彰化中會永福教會牧師王進財指出,加拿大長老教會(PCC)聖餐邀請文載明以下六種人可領聖餐:凡信靠耶穌基督的兄姊、凡受洗成為教會會員的、肢體雖多但同屬一個肢體的、凡勞苦擔重擔的、凡願意專心信靠並渴慕在基督裡有新生命的、需要主憐憫幫助的。可是PCT規定限已成人洗禮或堅信禮者,跟PCC第二種最接近,卻也是排他性最強的一種。

Cou(鄒族)族群區會來吉教會牧師Humhum Nahaisulan(乎乎姆•哪海抒嵐)表示,她牧會時發現每到聖餐主日,會友人數都會比平常主日多,因此她認為聖餐不應規定次數。青少年或孩童,則可另設「愛筵」;若要推動「不設條件的聖餐」,她也會欣然接受。

七星中會雙連教會牧師蔡政道表示,聖餐儀式會讓人有五感上的領受,也讓人體會團契合一的重要性。然而,他牧會時發現到,每逢聖餐主日時,慕道友因為會覺得尷尬而乾脆請假,結果人數比平常少。領聖餐原是要眾人合一,規定只有受洗過的可以領,反而造成排斥。對於聖餐次數的規定,他認為,關鍵不在次數,而是現行教會的領聖餐已形式化,忽略守聖餐真正意義在於記念耶穌救恩、持續聖潔交通、體驗合一生活,因此,應重視品質勝於在乎次數。他也認為有需要的人都應能領聖餐,教會不該拒絕,可做一些調整。

台南中會富強教會牧師夏文學表示,過去若有會友犯錯會被「禁聖餐」,還好在2000年後教會法規就取消了,這算是劃時代的改變。此外,他也較傾向開放給青少年、孩童及慕道友領聖餐,尤其是已受小兒洗禮的,不過,開放也要顧及已受洗陪餐會員的感受,要先讓主內兄姊突破觀念再來落實,而且守聖餐的意義要真正落實,領聖餐才有意義。

相對於前述牧師認為應開放慕道友領聖餐,七星中會古亭教會牧師陳思豪直言,他不贊成「不設條件的聖餐」,理由是根據加爾文的神學觀點,領聖餐是靠著聖靈將信徒提升到天上與主同桌,所以領聖餐的資格,一定得是信仰宣告與受洗過。而聖餐與洗禮差別在於,聖餐有橫向連結功能,洗禮則是個人與上帝垂直的關係,領完聖餐表示主內兄姊一同領受主的餅跟杯而成為一體,代表主內若有困難、需要、欠缺、問題,就成為自己的困難、需要、欠缺、問題,「守聖餐不是一種權利,而是承擔責任的宣告。」因此,怎好意思讓未信主的慕道友來承受這樣的宣告?至於聖餐次數,他表示規定的至少六次太少,古亭教會一年至少八次聖禮典,「因守聖餐是信仰宣告很重要的機會。」不過,他認為「不設條件的聖餐」也很重要,因此古亭教會在受難日與聖誕夜會舉行「微聖餐」,到會友家「到府禮拜」也會領聖餐,這就不計算在內。

 

  ☑綜合討論  

  •  張仁和 
    「保羅是我們的教主嗎?」台中中會西屯教會牧師張仁和不同意引用聖經中保羅的話做聖餐教導。而對聖餐被限定要受洗過的陪餐會員才能領受,他指出,保羅在加拉太書也說過,在基督裡,人們不再分猶太人、外邦人、奴隸、主人……,為何領聖餐時不用這段經文來教導會眾?為何在領聖餐時要一再強調若不認自己的罪,就是在吃喝自己的罪了?張仁和說,耶穌基督的教示才是眾人要跟隨的,耶穌有一次沒禁食而遭法利賽人批評,也有耶穌學生經過麥田隨手摘了麥穗來吃被人指責,結果耶穌指出,大衛王跑進聖殿吃了原本祭司才能吃的餅也一樣不符合規定。耶穌指出,安息日是為人設立的,人不是為安息日而生的,因此張仁和認為,人不是為聖餐而設的,所以教會法規限制守聖餐的資格,絕非耶穌當初設立聖餐的本意,因為祂不會為了數算人
    的罪設立聖餐。
  •  楊順從 
    台南神學院牧育長楊順從牧師表示,保羅算是第一代的神學家,新約聖經有一半書信出自他手,可見對基督教的影響深遠,但保羅絕對不是當時的主流派。楊順從認為,現在的基督徒絕不會把保羅當教主,可是不可否認的,保羅的思想與話語影響很深。楊順從表示,耶穌當時的聖餐是指逾越節的晚餐,逾越節晚餐是邀請所有人來吃的,南神的聖餐也是這樣,在儀式完後,就請眾人到餐廳吃到飽。他表示,在美國從沒看過小孩子不能領聖餐的,聖餐主日也不會冗長到讓人不耐煩,他認為一次性聖餐不環保,建議也可拿片麵包沾葡萄汁吃較環保。
  •  吳祈得 
    台北中會傳道師吳祈得認為,應站在禮拜神學角度來談守聖餐的議題,因為他認為現在的人多屬後現代,看待人事物較斷裂、缺乏整體感,而聖餐提供儀式完整性、神聖性,是可以讓人學習的。尤其是開放教會青少年及孩童領聖餐,可加強其對教會認同與連結感的建立,對其信仰培育與成長是重要的。至於「微聖餐」食物的採用有「文化挪用」的疑慮,但若是採用擂茶、餅的同時,是為了客家宣教或客家教會來奉獻,則可消弭相關疑慮,強化其採用連結的正當性。.

 ▙  主 題 座 談 二  

  【 同志群體牧養議題 】  

信仰教制主題座談,由引言人發言十分鐘,再由與會者進行綜合討論。(攝影/林宜瑩)

【陳逸凡專題報導】3月27日在新竹聖經學院舉行的「信仰與教制座談會」主題二「同志群體牧養議題」,主持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信仰與教制委員會委員楊順從牧師以神學院授課考試為例開場,說明討論平台的重要性,無論贊成或反對,都須好好陳述理由。以下為引言人發言內容。

不斷追問我是誰?問清楚了才有勇氣走向各各他十字架上的道路。

台北中會士林教會牧師許承道針對討論題綱「如何牧養存在於教會中的同志群體?牧養的方針(例如「不帶審斷、避免傷害」的牧養原則)為何?如何牧養其家人?如何幫助教會長執及信徒認識並接納這群『他者』?需要草擬《同志群體牧養資源手冊》嗎?」回應指出,教會確實需要《信徒牧養手冊》,內容再細分章節,依據多樣性群體需求及牧養方式進行探討。

許承道指出,很多時候表達意見並沒有要傷害人,不過確實造成傷害。今日教會信徒的組成背景非常豐富,信徒的靈命與歷程不同,在牧養、宣講、教導時會遇到許多挑戰。他體認身分與生命認同的追尋,是門徒很重要的功課,「不斷追問我是誰?問清楚了才有勇氣走向各各他十字架上的道路。」面對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薄弱與迷惘,他反思教會是不是願意回過頭對話、分享、陪伴,才能展現彼此扶持代禱的情境。

教牧關顧應面對未經醫治的傷口,建立起彼此尊重、同情和體貼的關係。

玉山神學院新約學助理教授邱淑嬪牧師指出,同婚合法化一年後,從媒體報導可以發現五成多的民眾支持,三成民眾認為有負面影響,不同立場者有不同感受,在這樣的情況下,教會如何面對同志群體確實存在的事實?在長老教會的牧養現場,有的中會選擇不說破,有的中會表明不可幫同志證婚、傳道人不可是同志、不能公開表示支持同志的三不立場。事實上,教會青年及神學生十分關注這個議題,不僅是因為知道教會有同志存在,也想知道未來該如何牧養。

邱淑嬪引用天主教神父詹姆士‧馬丁(James Martin)在《在橋上,與你相遇》書中的主張,認為教會和同志應該建立起彼此尊重、同情和體貼的關係。尊重是至少要正視同志存在於教會;同情是指與他們一起經驗,或一起受苦,聆聽同志和同志家人的心聲;體貼則是真誠的認識與陪伴,因為當耶穌與邊緣人在一起時,看到的是人的困境與需要,而不是異類或只是議題;未經醫治的傷口是教牧關顧必須面對的。
邱淑嬪指出,聖經是基督徒信仰與生活的準則,聖經詮釋的適切與否,關係著信徒是否能夠以正確的態度回應問題。在基督教會歷史中,基督徒常會對許多議題有不同看法。基督徒應該互相尊重彼此不同的見解,並且繼續討論、對話,以耶穌上帝國福音的精神為準則,讓人人活得有尊嚴,「同志不是議題而是生命,是以上帝形像創造的生命。」她呼籲教會的牧者和信徒重新面對聖經,有更多的訓練課程和對話,修補教會與同志基督徒之間破裂的關係,建立一個包容的教會。

教會要成為受壓迫者的避風港,這是我們信仰的呼召。

台南神學院牧師鄭世璋以社會對原住民愛唱歌跳舞的刻板印象為例指出,這樣的框架往往忽略了個別生命與文化交織的複雜性。對於同志的恐懼有很大一部分來自社會的建構,教會在一時之間確實很難接受非二元性別認同的生命經驗。

鄭世璋指出,荷蘭是全世界最早接受同性婚姻法治化的國家,也曾很長一段時間大規模、有系統的迫害不同性別認同者,當時荷蘭教會扮演了一個應該讓今日教會記取教訓的角色。教會不能放任被誤用的教義或聖經成為傷害與壓迫他人的工具,這跟認同不認同無關,「教會要成為受壓迫者的避風港,這是我們信仰的呼召,縱使我們在某些事情上面還不夠理解。」

鄭世璋表示,至今仍然很多同志不敢讓人看見他們的生命故事,特別是不敢找教會成為避風港,因為教會沒有提供免於恐懼的空間。他認為教會應建立友善安全的對話空間,必須要有合宜的資訊或知識,消除不必要的恐懼,避免產生不必要的悲劇。

「資訊平台非常重要,這可能不是單一的教會能夠做到,必須透過總會資源來做這些功課,包括普世教會怎麼做?避免在錯誤訊息下造成不必要的恐懼與仇恨。」鄭世璋認為,這不只對同志基督徒,包括非同志基督徒也需要被牧養,無論「牧養手冊」名字叫做什麼,絕對有其必要性。他提醒,如果要談牧養女性,不會只找男性來寫,因為牧養有其獨特性,「不同的生命經驗,是我們過去所欠缺的,在做出價值判斷之前,我們需要去了解。這是一種挑戰,福音本來就是一種挑戰。」

牧養應該回到原住民的文化底蘊中,來建構人的尊嚴。

原住民宣教委員會幹事Omi Wilang(歐蜜‧偉浪)牧師指出,全球原住民族對環境土地都有密不可分的感受。「家」對泰雅爾族不是一個住址,而是「一」(qutux)的整體概念,聖經講「我就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引伸到極致就是「神」(utux)的概念,不以個人為中心來詮釋宇宙。

Omi Wilang感嘆,每個原住民的族名,都自稱為「人」的意思,到底「人」所謂何來,一直以來都是很神聖的議題。但是面對同志族群為何卻這麼凶狠?以原住民為主體應該如何看待?他認為談到牧養同志群體,應該回到原住民的文化底蘊中,來建構人的尊嚴。

泰雅爾族重視「神」(utux)、「天啟」(gaga),也會面對「禁忌」(psaniq)、「懲罰」(phaw)、「和解」(sbalay),要找回人的尊嚴,就需共同承擔,和解需要真相,原住民制度應有更多重生的活路。

  ☑綜合討論  

  •  柯怡政 
    針對已存在的問題,保羅不建議用辯論的,而是用牧養的;對外邦未識之神,才是用辯論的,保羅有所區隔。羅馬書14章在吃拜偶像之物的議題裡,保羅的處理方式是「信心軟弱的,你們要接納,但不要辯論所疑惑的事。」「你是誰,竟論斷別人的僕人呢?」我們不要互相議論,因為上帝已經接納,我們為何看輕弟兄姊妹?我認為,如果保羅到現代教會處理同志議題,他會用這樣的態度來處理。
  •  Humhum Nahaisulan 
    同志議題拿到檯面上討論後,教會分裂無法對話,但是問題還是存在。我們要面對的是,如何讓教會內有一個對話的空間,先對話、先了解,特別是生命的議題,我們如何去關懷。很多牧者跟我反應,「我本身不贊同,但是教會就有同志,該怎麼辦?青年人因為教會的態度不想來,怎麼辦?」這都是事實存在的問題。我們需要營造對話的空間與平台。不是贊同或不贊同,而是這樣的生命就存在於教會,牧者應該如何牧養?我贊成「牧養手冊」的產生。
  •  張仁和 
    牧養同志是第一線牧師非常迫切的問題。我認為應該問問同志族群,他們或許根本不想被特殊對待。另外一個議題迫切需要,就是同志的父母在教會非常痛苦,他們有很多的疑問。另外,放大來看,包括離婚、精神病患等議題,信徒皆有不同的見解,牧師在自己的立場中,如何牧養不一樣觀點的信徒?我支持及早編寫「牧養手冊」,但擔心手冊被當教材,手冊是參考,不是照章執行,很多人卻當遵行的鐵律。因應教會牧養現場及牧師立場不同,可以有一些大原則底線做提醒,不用太細。
  •  王進財 
    不管你贊同不贊同,教會應該要用什麼態度及角色接近上帝的兒女?這是一個牧養的議題。在彼此意見整合困難的情況下,期待長老教會各中會都有一兩間教會願意公開成為友善教會,且小會有一致性,讓同志可以有就近聚會的教會。
  •  鄭世璋 
    荷蘭過去沒有同志教會,但是國家提供喘息空間,包括設置同志警察。荷蘭改革宗教會目前接納同志婚禮在教會內舉行,但是誓詞有差別,只差一個字,不過有的人還是不能接受。目前荷蘭同志教會慢慢出現,為了同志,也為了同志的父母。國家沒有在信仰上提供幫助,還是必須回到教會裡面來。
  •  曾宗盛 
    但即使有被扭曲誤解的危險,我認為「牧養手冊」還是很重要,在彼此尊重的基礎上分享對話。安全保護的空間,則需個別教會與小會來決定。
  •  鄭仰恩 
    今天的與會者帶領我們思考,牧養遠比同婚更大,同婚只是一小部分,反而是同志的生命經驗,教會如何看待?同志想要怎麼被牧養?這是「牧養手冊」要處理的問題,也是今天座談最寶貴的地方。
  •  林仁謙 
    上帝旨意把我們推向牧養,我也不知道怎麼牧養,是不是該讓一些會牧養的人來帶領?或者普世教會能提供什麼樣的經驗?我們不能一直在討論,而是需要實踐,像耶穌帶領門徒一樣帶領我們牧養。
  •  黃哲彥 
    我們都在講同志牧養,同志家屬的牧養也不要忘記。有很多在教會裡受傷的故事,我們必須知道家屬面對的是什麼,在講牧養之前,必須先把故事收集起來,才知道「牧養手冊」為什麼要這樣講,沒有情境,很難說清楚牧養的參考是什麼,必須收集故事,才有辦法更進一步說明牧養是什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