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窮節乃見──鮭魚之亂

◎林一迎

前陣子台灣掀起改名潮,不是為了趨吉避凶或改運順命,而是為了吃一頓免費的日本料理,而這波「鮭魚之亂」台灣引發正反兩極看法:一方認為,這是個人自主權的展現,他人無權干涉;另一方則認為,姓名是人格權,牽涉身分自我認同,民法也明文規定禁止對姓名權的侵害,而姓名多為父母取名,為了吃一頓免費餐而隨意改名,似乎不夠尊重自己,更是對至親的羞辱。

看看現今的「鮭魚之亂」,再想想過去台灣日治時期,日本人以皇民化為由,強迫台人改成日本名,已故前總統李登輝被改名「岩里政男」、他父親李金龍被改名「岩里龍男」,而當年台人被殖民統治的無奈,在國民黨來台後,卻成為另一批外來統治權貴者揶揄、嘲諷的話題;而中國男尊女卑、男方入贅要改妻姓、女性下嫁要冠夫姓等陋習,也隨著異族移民深深影響台灣。

再看看台灣原住民族,也在異族侵犯、同化下,逐漸失去了自己傳統文化語言,甚至連族名也全部被迫改成漢名。當原住民族群意識抬頭,還要面對異樣眼光,經過內心不斷掙扎與自我說服,以及不斷的抗爭,才獲得改回族名的權益。當原民鼓起勇氣想改回族名時,還要被戶政機關無謂刁難與揶揄,限制姓名總字數不得超過多少字……。

可見,名字確實涉及身分認同。而改名雖說是個人意志的展現,應予以尊重,若是為了獲得更好的祝福抑或是為了自我保護、維護尊嚴而改名,相信沒人覺得有什麼不妥。然而,改名只為了免費吃日本料理,這種只為了好玩、跟風或「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改名,除了徒增戶政機關困擾,讓人質疑此舉有浪費公共資源嫌疑,也似乎頗讓人有「『食』窮節乃見」的感慨。

台灣「鮭魚之亂」躍上國際媒體版面,被嗤笑為「貪婪之島」,還被用英語諺語「你吃什麼,就會像什麼」(You are what you eat)來揶揄,使台灣國際名聲「同『鮭』於盡」。也許現代人對於名字的輕忽,使得他們聽見台灣被稱為「中華民國」或「中國的一部分」時,不會有任何反應,也覺得無所謂。 (作者為媒體工作者)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