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眺望】生命共同體

◎李孝忠(新加坡大會宣教顧問)

新加坡長老教會(PSC)2021年適逢設教140週年。PSC將慶祝活動定為2021年大會本地教會慶祝、2022年邀請國際夥伴肢體一起分享宣教事工;並將主題訂定為「生命共同體」:包含上帝創造的普世共同體和基督肢體的信仰共同體的合一運動。

創世記1章27~28節記載,人依照上帝形像受造,並被賦予責任管理受造世界,所以人類的共同使命是維護上帝所創造的普世家庭。哥林多前書12章13~27節記載,保羅以基督的肢體比喻教會是一個連結於基督的生命共同體,不再因族群(猶太、希臘)、階級(自主、為奴)而分隔,而是要彼此相顧,一體受苦,眾肢體同苦;一體得榮耀,眾體同享快樂。信仰共同體與基督同擔使命來實現普世回歸上帝治理的理想國度。

印度學者湯瑪士‧唐格拉齊(M. Thomas Thangaraj)在《共同使命》(The Common Task)提到人性的使命時援用:責任、休戚與共(solidarity)和相互性(mutualality)這些詞說明。人類是依照上帝形像受造,所以有能力回應受造萬物的議題,同時也被賦予責任維持受造界的永續經營。在履行這個責任時要以休戚與共的原則,與他者同理、同情來進行使命;同時要以謙虛、對等、軟弱者的態度來承認自己與他者是相互依賴的實存相互性,與他者一同完成上帝託付的共同使命。

在上述的神學基礎下,教會應跟隨基督的腳蹤,以謙卑僕人的形式來服侍社區,並邀請社區一起來營造公義、和平、喜樂、仁愛的生活環境;要跳脫傳統拯救者、幫助者、甚至審判者的自我認知。相對地,要了解並認同在地歷史和文化處境,與人民共同提升社會價值觀念。

除了在地社區和族群之外,普世性的教會群體也要有合一性的見證。傳統西方教會「差傳和接受」模式的宣教理念,應該轉化成為「分享和夥伴」關係,不只是口號式的轉變,更要有信仰的更新和實質行動。在一般社會的實況,「給予資源者」常扮演強勢的主導者或影響者,接受者則為取得資源總是忍氣吞聲。然而信仰告白,一切資源來自上帝,奉獻的對象也是上帝,教會決策者卻經常將資源視為教會所有。「生命共同體」運動期盼更新傳統基督教會強勢「彌賽亞」的征服者形像,實踐「受苦基督」的上帝國宣教使命,邀約眾教會連結,活出僕人的見證;進而邀約世人共同來恢復上帝看為好的「生命共同體」。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