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眺望】宗教對談

◎李孝忠(新加坡大會宣教顧問)

新加坡族群組成非常多元,而多元文化的社會情境自然孕育多元宗教的信仰現象。新加坡政府意識到族群的和諧與其信仰價值有密切的關聯,近年來極力推展宗教交流和對話的活動。對多數宗教而言,這是一項挑戰和必須應對的社會責任,特別是一神崇拜的信仰團體更是如此。如何調整信仰教義和宣教策略以因應政府的公共政策,成為信仰團體的共同課題。

新加坡長老大會前陣子接到天主教及伊斯蘭教的對談會議邀請,對象都是年輕人。參加天主教會議的年輕人表示,會議過程和內容雖然陌生,但大致肯定,並建議基督教應主動承辦對談會議。與穆斯林的會議則邀請從穆斯林家庭成長的基督徒,分享穆斯林的信仰生活情形並提醒一些敏感事項。與會的年輕人則表達既興奮又有點顧忌的心情;畢竟對多數基督徒而言,異教是虛假甚至屬於惡者的。

宗教定義繁多,大致方向是人類追求與神會遇的經驗。各宗教的神觀不盡相同,要進入「宗教對談」的進程,基督徒可能要再次反思所信的上帝屬性是什麼?教會傳統所傳遞的神觀包括:上帝是全能者、至高者、獨一真神、聖潔公義等,這些屬性與他宗教追求神聖他者的經驗有哪些交集或衝突的屬性?

在《為神而辯》書中,凱倫‧阿姆斯壯(Karen Armstrong)提到,舊約中以色列人的神觀相當多元:五經中的J典所描述的「耶和華」是和人類很親近的「擬人化」上帝;E典西奈山上顯現與摩西對話的上帝則是神聖不可正視的存在;D典申命記律法書所記載的上帝是忌邪、不容異教的神;P典祭司傳統見證的上帝是時時與人同在、醫治安慰、感同身受的神。

從凱倫的分析中,似乎J典和P典的神觀可作為與他宗教對談的起點,因新約聖經所見證的耶穌和聖靈受差遣進入世界和教會是以「自我獻祭」和「醫治解放」為終極目的。

當代的教會宣教觀已逐漸脫離16世紀的殖民式、基督教王國、教會中心的思維,轉而邁向「上帝的宣教」──以上帝主權的實現為目標的模式。換言之,上帝是拯救世界使命的啟動者,教會是僕人和器皿,要不斷地追求實踐上帝的旨意。而耶穌基督是上帝拯救世界的啟示和典範,祂的教導和事工(上帝國和虛己)應是基督徒要遵行的原則;宗教對談時,「上帝主權、公義、和平,聖靈中的喜樂」應是基督徒追求的終極目標;而「虛己」自我犧牲的態度是基督信仰的見證。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