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回應】來就近我!──論不限定性聖餐

Image by OpenClipart-Vectors from Pixabay

◎盧成發

《台灣教會公報》3606期第4版專題新聞論到本宗信仰與教制委員會召開的論壇──不限定性(開放性)聖餐(Open Communion)議題,是遲來也是改革宗教會必須面對的聖餐神學。

我退休後這幾年,每週一次在服事街友的恩友教會講道,我以實質獎品來勉勵他們背聖經,也以身作則背聖經、解經講道,並有兩次在受難週為聚會的街友舉行聖餐(大多是非基督徒,每個人都有領受),並於4月17日在我父親滿百歲的感恩禮拜中,為共七桌的親友舉行聖餐禮拜(其中有未信的),先擺放好杯與餅,此儀式可五分鐘完成。

2005年10月中旬,我參加台北中會牧師在加州長老教會神學院與水晶教會的研習與參訪,會後我往德州探訪我大弟,又到堪薩斯州探訪身為牧師娘的大姊全家,為的是帶領他們全家上教會。我帶他們到附近的南方浸信會,參與近千人的聚會,第一堂是傳統的聖餐禮拜(Close Communion),只有信徒才可領受聖餐;第二堂是青少年聖餐禮拜,每個人都可領聖餐,即不限定性聖餐,會後參加青少年團契。

Open指未限定的、開放性的;Close指傳統的、限定的(restrictive, particular)。不限定性(開放性)聖餐意:一、不拘任何教派;二、不管有無洗禮或堅信;三、不論在籍或不在籍會員。

Open只在新教的改革宗歸正教派,這是因基本聖餐神學的不同之故。有三種聖餐觀如下:一、羅馬天主教與東正教的「變質說理論」(Transubstantiation),即祝謝禱告後,餅與葡萄酒質變成耶穌的肉體與血液;二、路德宗(信義會)的「同質說」(Consubstantiation),即祝謝後耶穌的肉體和寶血,與餅和酒同在(side by side),但沒質變;三、改革宗從神學家慈運理(Ulrich Zwingli)到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長老宗的「象徵性的紀念」(Symbolic Commemoration)。守聖餐是記念耶穌在十字架上為我們贖罪替死,是屬靈的同在,記念和保證上帝白白的恩典永遠的同在,並更新(renew)我們對上帝旨意的順服。

聖餐(Eucharist)的希臘文Eucharistia是eu加 charizestai,eu 是好的,charis是恩惠(如靈恩),charizestai是示恩(to show favor),又eucharist意即謝恩(to give thanks),以記念和讚美為祭來感恩,則長老宗的不限定性聖餐自然是每個願意來領受並感恩的人都可參加。

除此之外,馬太福音11章28~30節,耶穌宣告:「凡勞苦擔重擔的人都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即開放性的邀請:來就近我!誰沒有重擔、沒有勞苦?誰不渴望得安息?所以聖餐是無條件、沒限定的。另外,耶穌與罪人和稅吏同桌共食,是他們的朋友(路加福音15章1~2節;馬太福音11章19節,9章11~12節)。

因健康的人用不著醫生,罪人才需要耶穌的救贖,何況只是領受恩典的聖餐?

聖餐有三個面向:一、歷史起源,馬太福音26章26~28節,在耶穌被出賣的那一夜用杯和餅設立的,表明祂的捨身流血完成救贖,並用己血立新的約;二、信仰儀式的施行,使徒行傳2章42、46節,20章7節,27章35節主復活後初代教會一切的擘餅聚會;三、神學的意涵,哥林多前書11章23~28節,這也是最早寫成的聖餐禮文,守聖餐吃餅喝杯記念主耶穌的捨身流血的救贖,設立白白恩典的新約,代替律法主義的舊約,直到祂再來。

(作者為退休牧師)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