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雲見日 Talrawane教會歷史劇記念開墾前人

(相片提供/Talrawane教會)

【林婉婷採訪報導】4月25日上午9點半,Ngudradrekai(魯凱)中會Talrawane(日新)教會傳出敬拜上帝的樂聲與禱告——「教會復興不在於大小,而是有多少人願意為主服事。」正如教會牧師Ripunu Palriuma(王明忠)在禮拜中所勉勵,身處於遷居部落、擁有獨特宣教背景的Talrawane教會雖不是大型教會,卻有滿滿能量,特於今年復活節特別在社區籃球場演出《撥雲見日・新起家園》,透過採訪彙整與創意發想,將許多長輩們在這片土地胼手胝足開墾的生命故事化為歷史戲劇,幫助弟兄姊妹們回想上帝恩典的同時,也提升社區居民對教會的認識和認同。

參與戲劇籌劃的教會執事Lrailray Thangiradane(曾楨)與Dremedremane Kabuarane (沙婕妤)在4月25日受訪時介紹,《撥雲見日・新起家園》分為四部曲,呈現日新村發展歷史外,也表現當時代原住民族婦女雖是經濟弱勢,卻堅定持守信仰,離開原鄉來到平地,與同樣是離鄉背井的外省人相遇,在文化差異中尋求共存與互助、開創新家園,以此回顧上帝的帶領。

(相片提供/Talrawane教會)
(相片提供/Talrawane教會)

四部曲分別講述原住民族婦女和外省人遷居緣由,外省人隨著軍隊來到台灣,並受政府配置落腳此地,而原住民則是受到經濟等生存因素影響,包含為扶養子女的喪偶婦女等;雙方接觸與通婚的契機是「Kilawmalre」,指當時外省人在收成時會故意留下一些農作物讓原住民族撿拾,也可從這段歷史看出河床地開墾的不易;雖共組家庭,但背後仍各有故事與心情,例如不同飲食、性別和信仰文化的磨合,例如原住民妻子習慣以水煮雜糧,外省丈夫習慣白米與菜肉,又或是發生爭執時,男尊女卑的觀念讓婦女選擇將心聲寄託於禱告等;但隨著時間,雙方仍找到共同生活的方向;Lrailray以自家經驗為例,小時候家裡在年節等時候會擺桌祭拜神明,但隨著尊重外婆的基督信仰而逐年減少、如今已不再祭拜。戲劇也演出一位教會姊妹的家庭見證,使劇末充滿盼望:當初為了替姊姊籌備嫁妝,這位姊妹選擇嫁給外省人,而這位姊妹的女兒已於去年受洗,臥床的丈夫近期也受洗,還在有次被餵飯前提醒妻子要謝飯禱告;可見雖然經過十多載,但信仰確實感動了生活在同個屋簷的家人。

(相片提供/Talrawane教會)

Lrailray和Dremedremane提到,過去教會也曾舉辦追思開墾前人禮拜,盼望社區居民們能認識教會對社區的關心及陪伴;這次為鼓勵更多民眾參與,將活動地點選在社區公共場所,並以戲劇方式呈現這段眾人共同走過的歷史,用熟悉記憶共同想念前輩們,也避免太強烈的儀式性太讓民眾退卻。從回饋來看,居民們很肯定教會的詮釋,也認同教會對這段歷史、這片土地和這群居民的理解;在事前採訪過程中,教會亦前往關心許久未聯繫的居民們,並為他們和家庭禱告。

談到對教會和身份的認同,Dremedremane認為Talrawane教會事工彈性較高,能夠配合實際需要活潑調整;而Lrailray則坦言在青年時期會羨慕原鄉教會有很強烈的文化性,包含長相外貌、族語詩歌或傳統服飾等,但經過這次的戲劇,她認為所謂文化不一定來自單一族群,因著歷史因素結合兩個族群並誕生的結果,正是屬於這個地方的文化;她相信參與這次服事的同工們對自己的身份認同都有不少提升。

與村長合影。(相片提供/Talrawane教會)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