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我信,但我信不足, 求主幫助!

據衛福部2020年統計,自殺死亡目前為青少年10大死因第二位,僅次於意外,15至24歲的青少年自殺身亡人數已持續六年攀升。監察委員紀惠容等人近日立案調查,關切學校輔導諮商機制、教育部與全國自殺防治的整合功能等,期盼提升全民自殺防治認知,健全國家自殺防治安全網。

5月第一個主日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所訂「青年事工紀念主日」,值此時刻,台灣青少年自殺人數卻居高不下,美國中央情報局(CIA)最近也公布台灣到2021年將是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國家,可見從青少年到社青,台灣各階段所面對的艱辛挑戰。當政府、學校和家庭加強關心與提升對青少年身心的認知,試問教會又能做什麼呢?期盼不僅是如總會青年事工委員會2021年青年事工紀念主日的請安函所說:「更深刻觀察和思考當今教會青年處境,使年輕人在基督的愛裡建立信心與認同,在教會、團契和生活之中欣賞和尊重世代差異,幫助青年發揮恩賜,成為祝福。」教會更應回到信仰本身來看待青年。

「回到信仰來看待青年」是出自德國神學家與殉道者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1906~1945年)的提醒。《青少年牧者潘霍華》中提到潘霍華對青年事工的省思,他表示,教會對青年談了很多信仰栽培的事,卻很少停下來反思「信仰是什麼?」「信仰的神學基因是什麼?」他提醒教會與基督徒,要弄清楚信仰和青年事工之間的關係。

潘霍華不吹捧青年的可能性,他強調「信仰」不是以年輕人的可能性為背景,而是以「崩壞世界的不可能為背景」,唯有在呼喊「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幫助」(馬可福音9章24節)時,信仰才有可能存在。在這句話中,信仰才連接到基督,而不是連接到青春活力的潛力和可能性。

潘霍華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青年的迷惘,對生命感到困惑與掙扎,對他來說,信仰不是活力的代表,而是軟弱;呼召我們進入信仰的,不正是十架上那位軟弱的耶穌?潘霍華要青年像馬可福音第9章那位父親一樣,要有一份軟弱而清醒的信仰。

若以潘霍華的觀點來看當代青年事工,就是要青年學習以祈禱的心,天天承認自己的軟弱,向上帝傾訴「我信,求祢幫助我的不信」,才會開始領受上帝所賜的信仰禮物,而不是熱鬧的活動與設備。願教會接納和擁抱年輕人的軟弱,教會不需成為凡事幸福的人間勝利組,反倒要向上帝坦白承認:「我信,但我的信心不夠,求祢幫助我!」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