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高雄報導】4月29日晚間,高雄大專學生中心舉辦聯合聚會,邀請前馬偕紀念醫院協談中心主任王榮義牧師主講「自我療癒」,透過提問、回饋、討論與經驗分享,與青年們共同思考如何在受傷之處遇見神。
「遇見上帝的前提是遇見真實的自己。」王榮義首先拋出問題,請與會者們想想最討厭哪種類型的人?自以為是、自私自利、不負責任……這些特性不受歡迎,源自從小的自我要求或大人管教的影響,一方面告誡自己不要變成那樣的人,一方面也討厭有這些特性的人。王榮義又指出,討厭的人恰恰常是自己逃不開的人,例如家人,因此雖不喜歡,卻又不得不在那樣的環境成長。
王榮義說明,「不要憂慮」是許多人的渴望,人們也用盡方法想要解決遭遇的困境;他詢問是什麼讓在場青年們最感到壓力,課業、家庭或人際關係?王榮義提醒,能夠說出口的,其實是還願意面對、仍有改善的可能,而那些說不出口或沒有察覺的,極可能才是當事人不願面對且真實的創傷;王榮義以輔導經驗為例,談到有位姊妹認為自己家庭氣氛和諧,沒有需要修補的傷口,但在他引導下,才明白這份和諧是家人們報喜不報憂、苦往肚裡吞的犧牲所換來的。
「基督信仰在這樣的世代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王榮義直言,若可以僅靠著自己轉念或正向思考就改善問題,人就不需要耶穌;但教會裡其實也存在類似情況:以信仰語言包裝要求當事人轉念,卻未能真正認識當事人傷痛、強制要求外在改變。
王榮義帶領眾人探索恐懼、焦慮、憂鬱的源頭,從根本來看這些情緒的產生因素:恐懼來自缺乏安全感、焦慮是追求被愛、憂鬱是因為渴望愛卻不斷失落。根源直指人不願傾訴、深深隱藏的傷處,「但神的愛是整全的;在我們不為人知、最恐懼、最焦慮、最憂鬱的地方,神要真實地與我們相遇。」王榮義補充,醫治創傷和原諒別人是兩回事,就像車禍後找醫生治療,爭辯對錯歸屬、該饒恕或悔改等,都無法使傷口癒合,「醫治,是看見傷口在哪裡。」王榮義強調,信仰不是合理化與美化苦難,而是在苦難中有上帝陪伴,讓人不孤單。
最後,王榮義點出「真正有福的人」,是誠實面對自己、將長期靠自己而疲憊的生命交託上帝、在耶穌無條件的愛中不斷經歷醫治的人,並回到最初「你/妳最討厭哪種類型的人?」這個問題,請與會者們思考自己曾經歷哪些傷害,例如「立志」不要成為怎麼樣的人,「受傷的人需要醫治,不是立志。」王榮義表示,立志並不是錯,而是在無依無靠、無人理解的情況下不得不倚靠自己,但他邀請眾人一起禱告,讓耶穌成為生命的救贖,或許有許多現實和軟弱是無法改變的,但自我療癒就是認識自己的失落,不靠自己、而是將傷口帶到上帝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