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編踏話頭 | 

一個民族要從傳統宗教信仰走向耶穌基督的懷抱,勢必經歷刻骨銘心的轉變,方能告別舊我成為新我;一間教會要成長茁壯,也必須不斷有人投入宣教,為各樣事工積極奔走、熱心事奉;當教會組織隨著時間擴大,如何以成熟健康的心態來面對成長趨緩,以及組織改革再造,進而體察時代變遷擬定新策略、發掘新禾場,每一個階段都需要神國的工人用心思量。從魯凱中會舉辦的宣教研討會中,可以看見一群愛主的僕人,傾心聆聽上主的聲音,認真面對教會的過去、現在、未來。

 


專講一破除迷信的捆綁
在部落中作見證

魯凱族首位牧師Valrialane Palriuma(王朝賢)。(攝影/林婉婷)

【林婉婷專題報導】2020年為魯凱族宣教70週年,在回顧和記念的同時,也舉辦多場宣教座談會,檢視宣教現況且凝聚展望;牧者場次的宣教研討會於今年5月3至5日在墾丁悠活度假村舉行。首場專講於4日上午舉行,邀請魯凱族首位牧師Valrialane Palriuma(王朝賢)主講,並請退休牧師Seehe Palray(梁景龍)與Pelenge Rusudramane(陳松得)擔任回應人。

Valrialane Palriuma指出,所謂「感恩」是因為曾經有困難卻得到幫助,才有「感恩」,而70年前的魯凱族人被迷信捆綁,非常不自由。雖然沒有祭拜被造之物,但仍相信背後有創造萬物的主宰,生活準則大多按照夢境、噴嚏、野鳥行為及巫婆指示。例如有種鳥叫「Masasiange」(繡眼畫眉),向右飛代表吉利、向左飛則不吉利。此外,還不能觸碰及砍伐「Laku」(鴨掌木),違反者會遭逢惡事;「迷信地」指邪靈居住之處,雖然可以耕種,但有不能用真名呼喚他人、不能用手摸臉等規定,直到基督信仰傳入部落,接受福音的族人才脫離迷信的捆綁。

Valrialane Palriuma回憶,未信的族人認為基督徒禮拜日休息、前往教會禮拜是浪費時間,但後來又看見基督徒其他日子照常工作,比起未信者因著鳥鳴及噴嚏等原因而打斷計畫更好,便有人主動參加聚會。Valrialane Palriuma曾砍倒鴨掌木卻沒有遭遇壞事,這個見證讓不少人相信上帝是全能的神,因而領受福音。

回應人Seehe Palray(梁景龍,圖左)與Pelenge Rusudramane(陳松得,圖右)。

最後,Valrialane Palriuma以自己牧會心得勉勵與會者,順服上帝差遣、為信徒以身作則、樂意奉獻、擔任族語翻譯等,並拋出對現代牧者的期待:學習族語、多多探訪、隨時幫助、看淡名利、成為榜樣。
Seehe Palray回顧自己的牧會觀察,長輩們雖然是基督徒,卻也會受到夢境和環境影響,以此和眾人共思自然神學,「上帝是否在那個時代透過大自然來啟示祂自己?」另亦談到早期傳道人將教會擺在首位,從早到晚都在教會、陪伴信徒生活,反而很少想到回家;他點出,雖然現代生活方式和過去不同,但唯有「委身」能讓所有宣教計畫得以推行。

Pelenge Rusudramane則以Kucapungane(好茶)教會的已故歷代牧者見證為例,帶領眾人回顧初代教會與傳道人的宣教不易;例如教會建堂使用禁地的竹子,原本未信的族人認為會有災厄,沒想到一切平安,讓族人對基督信仰有所改觀;故林正光牧師曾協助埋葬難產婦人,並撫育本來要陪葬的嬰兒。故賴阿忠牧師則投入原住民族權益社會運動,也大力推動Ngudradrekai(魯凱)族群區會成立。


專講二組織再造效率增
中會總會相輔佐

魯凱中會邀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第21任總會總幹事陳信良牧師主講組織再造。(攝影/林婉婷)

【林婉婷專題報導】為檢視現有組織是否能夠因應當今的宣教契機和挑戰,並經由討論提出可行改善建議,4日下午的第二場專講,邀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第21任總會總幹事陳信良牧師主講組織再造,並請Talrawane(日新)教會牧師Ripunu Palriuma(王明忠)與Nankai(南凱)教會牧師Deresai Davelengan(得日賽‧達分勒安)回應。陳信良簡述總會歷史、架構、機構、事工委員會與普世關係等,並談到為提升效率,隨著發展而逐漸龐大的組織需要適度「瘦身」,「總會如此,中會也是如此。」

陳信良指出,從以弗所書4章11、12節可見教會組織的樣貌,有各種職分的人參與事奉;由於教會規模發展,開始有不同學說進入教會,因此5世紀時的教會組織對外明確陳述信仰,對內也抵禦異端邪說,這就是教會的功能。他說明,獨尊聖經權威、強調秩序、以教育和訓練來榮耀上帝等都是長老教會特性。而中會為事工推動中心,總會則是聯絡和協調角色;當總會組織越來越龐大,中會宜更積極承擔總會沒有顧及的部分。最後他介紹總會各機構,請與會者思考哪些資源可以連結,讓宣教事工能在共同平台上推展。

「組織的重要性是什麼?為什麼要有組織?」Ripunu Palriuma補充,組織是人們為了特定目的而有系統地結合;目標是組織存在的理由,也是結合成員的力量;組織會發展出一套系統化結構,釐清並限制成員行為。若把上帝的教會當作公司營運來思想,組織再造就是以顧客為導向,重新設計作業流程以提升顧客滿意度。他整理組織再造的幾項要點:扁平化以縮短決策縱向過程、開放雙向溝通、適度授權、重視同工個人管理等。

Deresai Davelengan從學者研究及聖經觀點切入,前者是「組織生命週期」理論,提及組織需要重組、活化與再造,而後者則將「耶和華軍隊」視為核心精神;她針對組織人才管理提出建議,例如Ngudradrekai(魯凱)中會銓衡時間是第一次會議後,但這樣會影響事工協調時間,希望能在第三次組織改選後盡快任命,方便提早研討和訓練;名單則是成員固定,期待突破僵化,合適人選需要深入研究專長,而每個人也要學習職務。

問答時間,對於「策略優先還是組織優先?」和「組織再造前是否先檢視宣教問題為何?」這兩個問題,陳信良以牧養彰化中會彰山教會、以產業支持宣教的經驗說明,策略和組織沒有絕對先後,而是在進行中作出調整;且就像Ripunu Palriuma所言的「客戶導向」,教會要看見弟兄姊妹們的需要,滿足後再談福音,讓他們能夠真實感受到上帝的同在與祝福。


專講三鑑古知今做規劃
執行緊扣三精神

魯凱中會總幹事Palri Aruladenge(盧天武)牧師講解Ngudradrekai中會宣教計畫初步規劃。(攝影/林婉婷)

【林婉婷專題報導】從2019年開始,Ngudradrekai(魯凱)中會透過多場宣教座談,陸續聚集教會長執、婦女、弟兄、青年與兒童,共同檢討教會現況,盼望彙整後再藉著策略、計畫,逐步朝宣教核心價值與目標邁進。5日上午進行第三場專講,由中會總幹事Palri Aruladenge(盧天武)牧師講解Ngudradrekai中會宣教計畫初步規劃,並由Drangaw(恩濃)教會牧師Kaynwane Madaralape(鍾思錦)和Talamakau(青葉)教會牧師Cemeceme Patalinuku(吳淑芳)擔任回應。

Palri Aruladenge表示,宣教就是差遣,是上帝的作為,落實則需要基督徒和教會的行動。他說明,教會存在的目的是傳遞耶穌基督的生命、使萬民作主門徒、為主作見證,存在的意義是明白聖經全面教義、活出上帝真理、引領萬民歸信基督;重點是使人跟隨耶穌,建立上帝國的宣教,而不是人的宣教,「教會不只是任何建築物或任何社會組織,而是蒙召的會眾、基督的身體、神的家。」

接著Palri Aruladenge帶著眾人回顧這些年來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推行的宣教運動:1954~1965年「倍加運動」、1966~1978年「新世紀宣教運動」、1978~1991年「信徒什一增長運動」、1991~1999年「2000年福音運動」、2000~2025年「21世紀新台灣宣教運動」、2010~2020年「一領一‧新倍加宣教運動」,思想Ngudradrekai中會是否有跟進與回應。

Palri Aruladenge指出,1950~1955年期間,福音如六瓣百合花,自Valjulu(瓦酪露,舊稱馬兒)、Timur(三地門)、Tjavatjavang(達瓦達旺)、Tjukuvulj(德文)、Tjailjaking(賽嘉)教會,分別傳到Kucapungane(好茶)、Vedai(霧台)、Kudrengere(谷川)、Karamumudisane(佳暮)、Talamakau(青葉)、Teldreka(茂林)教會。1950~1988年,Ngudradrekai族教會隸屬Payuan(排灣)中會,1989年10月成立Ngudradrekai族群區會。隨著經濟結構轉變,大量原住民族離開部落、到平地與都市就業、就學及生活,為了繼續照顧族人,1982~1985年期間,有五間都市原住民教會成立。2010年4月Ngudradrekai族群區會升為中會,並參與「一領一‧新倍加宣教運動」。隨後,他提出Ngudradrekai中會宣教白皮書初步構想與組織圖。

回應時間,Kaynwane Madaralape從馬太福音28章19~20節引出宣教的時間、空間和內涵,接著又以馬可福音16章14~18節談Ngudradrekai宣教不同階段,在實踐計畫的建言方面,他特別指出事工語言是教會素養,著重敬拜、宣教和祝福;執行也緊扣這三項精神,落實領人敬拜、出去宣教、給人祝福。
Kaynwane Madaralape勉勵眾人,宣教計畫應是中會共同規劃,因此要有研發團隊、決策單位和執行團隊的分工,另要加強講道素養,包含聖經知識、神學知識、講道計畫案和翻譯養成,以及是傳道素養,要求訓練時數、委身委任與見習認證。

Cemeceme Patalinuku則參考總會宣教白皮書、Payuan中會的《十年宣教白皮書》及《五年宣教計畫》,提醒宣教白皮書大綱應包含宣教理念、神學反省、宣教處境,這樣才能展現共鳴與使命;教勢統計是現象,背後代表的意義與問題需要更進一步解讀。另近幾年執行事工檢討、各部門事工責任與連結、策略在信徒靈命更新的影響、人力不足情況下如何執行等要點,需要更多突顯。


專講四宣教宜因地制宜
先構想再訂目標

Talrawane(日新)教會牧師Ripunu Palriuma(王明忠)主講地方教會目標與策略。(攝影/林婉婷)

【林婉婷專題報導】最後一場專講是5日下午的「地方教會目標與策略」,請Talrawane(日新)教會牧師Ripunu Palriuma(王明忠)主講,魯凱皇家學院院長Tanubake Rakerake(達努巴克‧拉歌拉格)牧師和中會議長Dhali Tarudralumu(尤秀蘭)牧師回應。

Ripunu Palriuma從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武漢肺炎)疫情和台灣防疫經驗切入,指出「超前部署」使得世界看見台灣,「這提醒我們,世界的變化、教會的變化,都不是我們能夠控制的,但超前部署能夠帶領我們度過危機,甚至成為變得更好的契機。」走過70年、邁入第71年,Ngudradrekai(魯凱)中會勢必要看清局勢變化,找到宣教更新與再發展的方向。

究竟是先決定目標,還是先構想策略?Ripunu Palriuma說他聽過不同分享,但多是先有大致策略構想,再訂定合理目標,避免過度樂觀導致目標難以執行,或僅追求短期目標而忽略長期投入。他表示,構思策略是牧者責無旁貸的任務,傳道人不能只是提出目標就要求長執、團契自行達成;牧者應先有大略想法,再將議題與同工們討論,交流彼此意見,也藉此提高同工們的參與度和責任感;經調整策略、尋求共識後,就能制定目標,並進一步深談執行細節。

Ripunu Palriuma以Talrawane教會於今年復活節在社區中演出《撥雲見日‧新起家園》歷史劇為例,提到眾教會應從特有的處境中去發想適合的事工為何,並引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教會再發展與事工更新手冊》資料整理重點:認識社區包含界定範圍、直接觀察、蒐集資料、居民訪談。最後是研究與分析,並按照重要次序排列,禱告求問上帝心意,好明白如何開始社區事工。他指出,認識教會可從教勢統計、問卷、評量、事奉者自我評鑑等開始;宣教策略與方案設計需經過會友們集思廣益,誕生創新且合乎需要的事工。

最後Ripunu Palriuma鼓勵與會者,教會對宣教使命委身的程度是基於基督徒屬靈生命的深或淺,「信仰越深度、越向聖靈敞開,就越受到激勵而去關心社區。」

回應人Tanubake Rakerake表示,他認為牧者和團隊決定教會呈現樣貌;其中工作語言是服事基本功,因此族語能力要掌握。他另點出宜發展具識別性的特別事工,而教會例行工作雖重要,但傳福音工作更重要,例行性事工是會內需要及牧養,而特別事工則是對外傳福音。他提醒,研討會需要總結、留下結果,避免會議結束後沒有改善方向可循,亦反省同是社區、部落一員的教會是否有對居民保持開放。

「我們不能持守卻不回應,也不能為了回應社會卻失落了真理。」Dhali Tarudralumu表示,面對這個變異劇烈的時代,教會的態度要溫和、立場要堅定,「持守真理、活出真理。」她強調,健全教會所要做的事工,是對外宣教、傳揚福音,對內牧養、建造生命,兩者均衡,「改變福音內容,或不改變傳福音方法,都是危機,所以要學習辨別、因地制宜。」

論及自己對於目標和策略優先順序的觀點,Dhali Tarudralumu表示,若沒有目標,可能會具有熱忱卻無的放矢、無處依歸,而目標更能激發行動與委身,不易被其他條件或現象迷惑;訂定目標首先要祈禱尋求上帝旨意,接著找出短、中和長程,並建立時程表,從可達成的項目開始;然而有目標、有計畫,更要有會友們的共識、認同和委身。


 開會禮拜  聽主的聲音 

【林婉婷專題報導】Ngudradrekai(魯凱)中會舉辦牧者宣教研討會,5月3日下午假Karamumudisane(佳暮)教會舉行開會禮拜,由中會副議長Sagiu Gadhu(尤復生)牧師以「聽主的聲音」為題證道。

Sagiu Gadhu感謝宣教前輩的付出,讓中會如今有19間教會,同時也希望傳承,面對宣教禾場,教會要規劃因應時代並且合上帝心意的策略,為此,教會必須傾聽上帝的聲音。他解釋,上帝的聲音帶來平安、喜樂,前提是有穩定的靈修生活,才能用上帝的眼光看待。他亦強調要付出行動,活出聆聽到的信息,榮耀上帝的名。

綜合討論  組織再造與族語 

【林婉婷專題報導】首日綜合討論時,針對「初代牧者信仰與生活」,原鄉一組指出基督徒要活出榜樣,教會才能獲得部落信任,並進一步參與部落活動;原鄉二組談到牧者個人靈命更新,提出主動關懷、組成禱告團等期許。對於「中會組織再造」,城鄉組認為中會應先盤點各教會的事工組織概況;關於原鄉教會的族語能力需要,建議退休牧者協助,讓年紀較長的會友們也能在熟悉語言中享有信仰生活。都市組談論事工精神仍要聚焦信仰,不要為了追求果效反而落入世俗化。

另建議在人力不足情況下,中會的事工部門可依性質整合。中會資料電子化和招聘事工幹事是4個小組共同的期待。

閉會禮拜  面對明天的計畫 

【林婉婷專題報導】為期3天的座談會以禮拜開始、也以禮拜結尾;閉會禮拜請Ngudradrekai中會議長Dhali Tarudralumu(尤秀蘭)牧師證道。

她以雅各書4章13至17節經文與「面對明天的計畫」為題,直言計畫的成功取決於面對上帝謙卑,態度要除去自身驕傲,行動則應做神所喜悅的事;經文中,雅各所警戒的只是屬於自己驕傲和自我需求的計畫,而蒙神祝福的計畫,是在規劃時就詢問上帝旨意。Dhali Tarudralumu呼籲,未來充滿不確定性,雖人能夠預測,但不能保障正確性,唯有昔在、今在、永在的上帝,對未來能夠一目瞭然,「上帝給我們的,一定是最有智慧、也最適合我們的計劃。」教會計畫不是要顯示自己聰明,而是謙卑讓上帝帶領,因所有計畫都是為了呈現上帝位格。

報告時間,Ngudradrekai中會總幹事Palri Aruladenge(盧天武)牧師請眾人為接下來5到10年的宣教目標代禱,期盼信徒增長至3300人,開拓1間教會,牧者增加5至10位;另關於跨族群宣教構想,Ngudradrekai中會與賽德克族群區會為夥伴宣教,可以支援他們在台中設立都市原住民教會。

Ngudradrekai中會副議長Sagiu Gadhu(尤復生)感謝眾人參與座談,特別感謝退休牧師全程參與。

綜合討論  宣教計畫與策略 

【林婉婷專題報導】各組根據處境,提出多項具體宣教事工。在「Ngudradrekai宣教計畫」主題中,談論教會的拓荒與植堂可能性,都市組認為都市教會處在多元環境,應可跨族群連結,看見需要處就擺上自己;原鄉一組則坦言,部落看似信徒數飽和,但在信仰傳承要更努力,也可以彙整在外青年名單,轉由都原教會協助關懷。對於「地方教會目標與策略」,原鄉二組看見信徒數停滯,期待加強對內牧養改進,也希望鼓勵會友就讀神學院,對外則持續愛心服事;城鄉組提及教會可結合地方文化和產業,發展成特色教會,教會與社會兼顧。

既是對外宣教也是支持社區;在強化與地方連結的部分,同樣可以舉辦特色福音活動,例如運動會、廣播讀經會等。

 活動  母親節祝福與族語接龍 

【林婉婷專題報導】座談會的茶敘時間,牧者們透過創意、溫馨且趣味的小活動彼此交流與激勵。適逢母親節,今年88歲的牧師Valrialane Palriuma(王朝賢)為所有與會者預備寫著「耶穌愛你」的小紅包,還透過滾棋遊戲結果現場加碼,這份送給所有人的母親節祝福令傳道人們直呼感謝與貼心。另年輕傳道人和都原傳道人帶來族語接龍比賽,退休及原鄉牧者們在場外給予提示、熱情應援;眾人還輪流唱跳不同年代的主日學詩歌,活絡氣氛、回憶童年,更認識各時期信仰教育的精神。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