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彰基博物館 認識醫療宣教史

實踐社會教育與文化保存功能 盼藉展覽了解基督教在台灣發展脈絡

福音畫家程蘭鈺(左三)捐四幅福音油畫予彰化基督教醫院。(本專題相片提供/彰基文史博物館)

【洪泰陽專題報導】坐落於彰化基督教醫院福懋大樓的彰基文史博物館,2017年開始申請設立,於2020年9月23日上午舉辦揭牌儀式,由文化部文化資源司副司長張惠珠、彰基副院長周志中及館長詹麗珠等人共同揭牌。彰基文史博物館為中部第一家立案的私立博物館,期盼藉博物館珍貴史料的蒐集、典藏、研究和展示,讓民眾了解醫療文化的輝煌與成就。

張惠珠表示,彰基文史博物館是彰化非常重要的第一個私立博物館,它的特色是在講台灣的醫療史。醫療宣教體系進到台灣之後,帶出了很多台灣本土的醫療人才,醫師蘭大衛(David Landsborough III)當時也做了很多有趣的生活紀錄,而藉由這些紀錄,可更深入了解在19世紀的台灣,尤其中部地區是怎樣的一個生活樣貌。

張惠珠指出,宣教師的醫療史、教會體系的醫療史很重要,因為這些不是只發展在中部地區而已,甚至有些教會也發展到東部去了。希望彰基文史博物未來能進一步研究,去做更多的推廣。

周志中表示,蘭大衛及其一家兩代人奉獻一生給彰化,加上陸續加入的醫療宣教師,以及以牧師梅監務(Campbell N. Moody或譯梅鑑霧)為首的教會牧師團隊,形成完整的身、心、靈照護體系,其歷史發展脈絡極具史學研究價值。彰化基督教醫院為了保留並研究120多年來的珍貴史料,於是從1998年開始設立彰基院史文物館,以保留珍貴的歷史文物。期間從單一館舍,擴增為彰基十大國際文史園區,為了更落實博物館功能,乃自2017年申請設立彰基文史博物館,以強化彰基國際文史園區的典藏、研究及國際合作功能,終於在2020年2月21日獲准成立彰基文史博物館,為中部第一家立案的私立博物館。

張惠珠表示,文化部很期待民間不管是收藏、研究什麼樣的主題,或哪一種面向的內容,都可以試著像彰基這樣成立一個博物館,因為彰基成立博物館就是要和眾人分享台灣所擁有的這些文物、文件,甚至研究成果。她認為,藉由這樣私立博物館的蓬勃發展,可以見到台灣更多文化面貌,文化部也非常鼓勵所有民間的有志者,一起來成立博物館。

受到宣教師無私奉獻的精神感動,福音畫家程蘭鈺特地捐了四幅福音油畫給彰基,非科班出生的她,在作畫上曾遇到許多的困境和挫折,每當遇到瓶頸時,就禱告尋求上帝,上帝垂聽她的禱告,讓作品一幅幅完成。張惠珠對此表示,就如同早期宣教師來到福爾摩沙,同樣遭遇許多磨難,若不是倚靠上帝,凡事都不能成,這些畫作不僅能看到充滿見證的生命歷程,更能看見上帝在程蘭鈺身上所彰顯的神蹟。

本專題將探索彰基院史文物館到彰基文史博物館的歷程與意向;認識從19世紀開始飄洋過海來到台灣的醫療宣教師,他們不但在這塊陌生土地上展現上帝的愛,疼惜、醫治那些有需要的台灣人,也為台灣的近代醫療史譜出重要的樂章。最後,吸引民眾對這些文物產生興趣,走進博物館一探究竟。


  上帝開路 從院史文物館走向國際園區 

(相片提供/彰基文史博物館)

【洪泰陽專題報導】彰基文史博物館館長詹麗珠在受訪時表示,因著上帝開路,從1998年彰化基督教醫院院史文物館開館以來,逐步地收藏、累積台灣中部以彰基為核心的文史史料,並設計展覽,對教會、社會公開。為了讓更多層面的文化工作者、研究者了解來台基督教宣教師及本地信徒對社會的耕耘與貢獻,上帝開路讓彰基院史文物館擴展成彰基國際文史園區,含該展館、公園、大型公共藝術等範疇。

詹麗珠以四個面向闡述基督教對於社會各層面發展的影響;第一、是文化融合:19世紀西方宣教師進入中華,對雙方都產生極大的影響。宣教師傳遞宗教、哲學、科學與醫學技術,需要面臨完全陌生的語言、生活習慣、飲食、穿著,及生活環境,彼此間文化交融產生深遠的影響;第二、醫療發展:台灣的近代西方基督教醫療宣教發展,始於馬雅各抵台後於1865年6月16日在台南看西街建立佈道所兼醫館,繼於1865年9月在高雄旗後建立醫館,日後於台南發展成新樓醫院。後有1880年於台灣北部的「滬尾偕醫館」,再來是台灣中部的基督教醫療始於1890年醫師盧加閔在大社建立醫館,雖然他1892年病逝於嘉義,但蘭大衛繼而於1896年底在彰化租房開設醫館,開啟彰化基督教醫院在台灣中部的醫療服事。第三、台灣基督教醫護訓練研究本土化發展:來台的醫療宣教師除了醫院照護病人及教會服事外,另一項重要貢獻是訓練本地的醫護人員,培植在地的醫生、護理人員及助產士,推廣公共衛生,包含安彼得、馬雅各二世,蘭大衛、蘭大弼、高仁愛、宋雅各、戴仁壽等醫師,及烈以利、洪伯祺等護理人員,為台灣本地醫師的醫護訓練與研究打下基礎;第四、著重社會照護:台灣弱勢族群的照護工作,基督教宣教師投入許多心力,包含婦女教育、原住民族醫療、盲人教育、麻瘋病人照護、推動公共衛生教育等,為台灣的社會照護工作打下堅實的地基。

詹麗珠強調,彰基文史博物館將持續秉持「上帝愛世人」的核心價值,以西方宣教師建立台灣醫療體系,及教會系統的社會關懷網絡為收藏與研究應用之標的,以達到台灣醫療史料典藏、加值應用及社會學習的目的。


   兼顧社會教育與文化保存  
   以三大主題展現歷史脈絡  

館中收藏1936年3月3日蘭大衛醫師退休前說的話人生經由不斷的抉擇,塑造我們的人格特質。(相片提供/彰基文史博物館)

【洪泰陽專題報導】9月23日開幕的彰基文史博物館,首次的特展就是試圖讓國人知道彰化基督教醫院發展中重要的宣教師故事、用具與相關文物。館長詹麗珠表示,原本彰基院史文物館的典藏目標,是針對與彰化基督教醫院相關,及協助彰基發展的宣教師及本地信徒有關的人、事、物為標的。但是彰基文史博物館的目標,則擴大為台灣基督教發展的文史脈絡,未來將連結台灣、日本、福建、廣東、香港、東南亞的基督教文史脈絡為典藏及研究標的,期能匯集基督教文化從大陸東南沿海,東延到台灣的文化與歷史脈絡。
詹麗珠表示,彰基文史博物館正式核准登記後,為了實踐博物館的社會教育與文化保存功能,特規劃策展開幕特展,以呈現上帝賜福彰化及台灣的歷史脈絡。特展從三大主題來呈現西方宣教師對台的貢獻,分別是:文化融合、在台醫療發展、社會照護等。而有關醫療發展的內容,也區分了三個子題,分別是宣教師的醫療貢獻、基督教醫護訓練及研究本土化發展與紀念那些為台灣付出的宣教師。


【展品介紹】

 

相片提供/彰基文史博物館

▲19世紀宣教師渡河。
▲蘭大衛第一批學生合照
蘭大衛除了在診療所看診,訓練本地醫生是另一個重要工作。照片攝於1897年,他與彰化第一批學生合照,拍攝地點為禮拜堂附設診療所前。後排左起依序為:吳希揚、劉振昌、高再得;前排左起依序為:顏振聲、蘭大衛、潘阿敦。
▲公共衛生教育 高仁愛在台灣開始推動婦幼衛生公共教育,並邀請美籍宣教師華仁愛姑娘前來共同推動公共衛生事工。這是高仁愛手做的教材,對門診患者、醫院同仁演講時使用。
▲簽名繡帳
高仁愛的母親杜樂西(Anne Dorothy)深以兩位宣教師女兒為榮,收集高仁愛在台灣的同仁簽名,及在東孟加拉擔任醫療宣教師的妹妹──伊莉莎白‧柯南(Elizabeth Connan)在印度同工的簽名。一針一線繡製的這面繡帳,有中文、英文、印度文等,呈現多語言文化融合,見證上帝的愛無遠弗屆。
▲1858年,杜嘉德寫的建議信。
杜嘉德於1855年6月到達廈門,開始閩南地區的宣教工作,日後發現當時福爾摩沙居民與廈門來訪頻繁,且語言、生活習慣皆相同,遂自1858年開始多次寫信回英國建議派人到福爾摩沙拓展新的教區,進而促成馬雅各醫生於1865年抵台。
▲新遺詔書復刻本。
1807年馬禮遜抵達廣州,祕密開始翻譯聖經。此為馬禮遜翻譯的基督教在華第一本新約聖經《新遺詔書》復刻本,木刻雕版印刷,原書在廣州祕密印刷。
▲鴉片菸膏盛盒。
這是醫治鴉片吸食患者時,由病患家屬捐給醫院的鴉片菸膏盛盒,純銀製,外圈雕飾圖樣,為彰化基督教醫院推動公共衛生,照護病人健康的證明。
▲《內外科看護學》
此書全本以台語白話字書寫,圖文並茂,囊括許多實用性的護理技術,是蘭大衛在台灣培養本土醫生的重要教科書籍。(攝影/陳逸凡)
▲烈以利姑娘(Miss Isabel Elliot,1881~1971年)
是加拿大籍醫療宣教護士,在台創辦護理訓練班。「切膚之愛」周金耀受傷初期,由她與文輔道醫師診治,後由蘭大衛割取連瑪玉腳上四片皮膚移植。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