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希宗長老談教會建築與禮拜藝術

(攝影/張原境)

【張原境台南報導】台南神學院教育推廣中心辦理的「禮拜、祈禱、讀經、吟詩」課程,5月13日下午邀請邀請蘇希宗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蘇希宗長老以「教會建築與禮拜藝術」為題,在台南神學院禮拜堂進行專講,吸引許多民眾與傳道人出席聆聽。

(攝影/張原境)

蘇希宗於1967年同時考上建築師與台南神學院,從工程、建築跨領域進入專門培養傳道人的學院;當年神學院極力倡導的本土化神學帶給他相當大的衝擊,促使他開始思考神學與建築學之間的關聯與意義,最後以「道成肉身的教會建築」為題撰寫畢業論文,獲得當年畢業論文獎。畢業後他持續在教會建築有限的資料與機會中探討以服務教會的建築,數十年來遍及台灣各處。

蘇希宗首先就一些名詞定義提出看法;他認為教堂與禮拜堂不同,教堂比較像是宗教組織,禮拜堂是敬拜上帝、禮拜的空間,因此他設計的是禮拜堂,他也不喜歡說「做」禮拜,「『禮拜』即是動詞,一但變做名詞,詞語的力量就會不見了。」

接著,蘇希宗提出問題「誰最喜歡建造禮拜堂?是上帝、撒旦、牧師、長老、信徒、建築師抑或營造廠?」他提醒,或許撒旦也喜歡看人們建造禮拜堂,因為建堂過程中教會常有紛爭,甚至因而分裂。蘇希宗說,《遠見》雜誌曾在1997年曾製作專題「教堂也瘋狂」討論教會建築,接著他展示了數間別有特色的禮拜堂建物照片,包括台中中會磐頂教會、Sawalian ‘Amis(東美)中會Koladot(樟原)教會、台北中會艋舺教會、七星中會雙連教會以及有「紙教堂」之稱的Sawalian ‘Amis中會Sa’aniwan(宜灣)教會。

(攝影/張原境)

蘇希宗說明,禮拜是以上帝的話語做為核心並透過牧師傳講,因此講台很重要;若有一大一小的講台,應以傳講的內容作分別,而不是身份;即便是牧師,若要報告教會事項,就該到比較小的講台說話。而聖餐桌現多已失去原本的意義,多擺上蠟燭、聖經或美麗的花盆,靠牆而立,然而聖餐桌應是與主同桌的意義,吃飯應是圍繞在一起,「靠牆而放該如何圍繞呢?」蘇希宗認為,無法單靠建築就塑造信仰想傳達的精神,聖禮典與聖餐的儀式、禮拜的設計也很重要;蘇希宗不斷強調,應讓會友成為禮拜的中心,牧師與司會只是提詞人,而實務上過於強調建物的富麗堂皇,是現代教會界與建築界共同面臨的困境。

廣告

談到時下流行的敬拜讚美團,蘇希宗認為台上各種聚光燈的效果,使氛圍像是夜總會,講台成為表演台,而缺乏信仰的神學在其中;在建築設計手法方面,蘇希宗提出幾個要素:平面空間的安排需有彈性;空間與地板的高度也需注意;光線、材料的同質性與差異性;台上與台下的距離若能拉進,會眾更能感受到自己是禮拜的主體性,講台上裝飾性的處理也應盡量減少。關於建築音響的基本常識,蘇希宗點出,建築空間長、寬、高比例,聲音速度與建築空間音效關係,建築空間表面材料與音響關係,及殘響、聲音反射與建築材料吸音係數等,均是需要注意的地方。

最後,蘇希宗提出反省;他認為上帝所喜悅的,是人能夠建造一個「能夠幫助人更謙卑更願意接近上帝」的群體,起造禮拜堂不是起造聖殿,不是為了是上帝而是為了人,期盼在這裡生活的人能夠因此榮耀上帝,才是建造禮拜堂的目的,「禮拜堂只是榮耀上帝的輔具,不是終極目標,否則會陷入極大的危險。」而透過禮拜設計,將能幫助參與者擴展視覺、聽覺、嗅覺等方面的體驗,在禮拜中更豐富地經歷上帝臨在的奧秘。

(攝影/張原境)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