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商師吳巧玲談居家防疫的心靈關顧

(相片提供/張原境)

【張原境採訪報導】隨著全國防疫規範升至3級,各級學校停課也延續至6月14日,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被迫減少,許多疫情相關資訊也容易讓人有憂鬱、焦慮等負面情緒,衛生福利部5月26日即於臉書粉絲專頁提供「安、靜、能、繫、望」5招,盼能幫助民眾減緩心理壓力。

「安、靜、能、繫、望」分別指:

  1. 安:勤洗手、戴口罩,保持安全社交距離。
  2. 靜:適量閱讀疫情新聞,保持平靜、減低焦慮。
  3. 能:多運動、多充實防疫知識。
  4. 繫:利用網路與電話維繫支持系統。
  5. 望:抱持疫情終會過去的正向能量。
(相片提供/衛生福利部)

台南中會南門教會會友、目前在南台科技大學學生輔導中心擔任心理諮商師的吳巧玲表示,人類面對未知,因不確定有沒有能力保護自己,便容易感到焦慮、害怕與無助;疫情期間人擔心自己會不會被感染,盡量不要沉浸在各方消息或過度渲染的訊息裡,但也不要太脫離,「可能下班後限制自己只看一個小時的新聞,有限度地接觸外界資訊。」吳巧玲認為,不用一直關注他者,檢討別人有沒有做好、或是指責誰是防疫破口,「這些是我們沒有辦法控制的。」

她表示,彰化基督教醫院心理諮商中心日前即發表了一份影片與簡報「120件可以在家裡做的小事」,供民眾轉傳閱覽,內容包含靜心觀察、整理好的回憶跟生命歷程,打造居家健身房、書寫、手作、桌遊,重新營造家庭空間氛圍等,盼能幫助讀者為自己的焦慮恐慌找到安置之處, 重新深化與自我與家人的關係, 守住更多能量,為全世界的疫情祝禱。 

廣告

吳巧玲指出,有些學生在疫情期間被迫回家與家人相處,若無法建立明確生活界限恐帶來壓力與爭吵,此時若有屬於自己的空間可以暫時冷靜、整理自己,是最好的方法;然而仍要與家人約法三章,立定界限,「但這也的確需要長期練習,只是疫情迫使某些家庭需要馬上面對。」

吳巧玲談到,疫情期間反而很多學生期待繼續晤談,然而因線上諮商有諸多限制,且可能對個案產生影響與風險,因此基本上仍舊先以電話通訊做關懷追蹤。吳巧玲發現,突然缺乏了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諮商的需求反被重視,原本約談時容易忘記現身的個案,現在會強烈表達諮商意願與需求,且能夠固定時間以電話方式與之聯繫。

「若判斷家庭支持度是足夠的,我們就比較放心個案在家裡比較不會傷害自己,用電話或視訊聯繫約佔8、9成,若個案情況真的比較嚴重,可能就會在具防護措施的狀態下面對面晤談。」吳巧玲說,有些學生對班上人際互動備感壓力、抑或被霸凌者、心思細膩敏感者,反而因疫情多待在家、減少人際相處,焦慮就減緩;然而其他平常擔心的情況,如感情問題、同學間比較都還是存在,這些人平常可以聊天的朋友在疫情期間減少,因此心裡負擔壓力反而更大。

吳巧玲認為某種儀式感的建立與維持,有助於穩定自己,若有線上聚會就仍維持固定參與的習慣,與人有接觸,也讓身體維持一定的時間感與規律。她覺得,突然多出了時間,一開始的確會感到恐慌,但在受限的空間當中,或許可以藉機好好整理自己的環境、與他人的關係及自己的心,「這些珍貴的時刻都是過去很難有的。」

衛福部也設置有「1925」安心專線,提供 24 小時免費心理諮詢服務,感到焦慮、難受的民眾都可撥打這支電話。當發生家庭暴力時,亦可撥打「113」保護專線或「110」報警尋求協助。

(相片提供/衛生福利部)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