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採訪報導】國中教育會考於5月15、16日的疫情升溫初期時結束,但原訂於5月底舉辦的補考將會延至6月5、6日,而原訂於7月3日登場的大學入學指定科目考試(指考)是否延期則待教育部決定,而各大學個人申請錄取名單則已出爐。

但「台灣青年民主協會」指出,今年因疫情影響,多數學校改在網路公布榜單,然大部分校方未取得學生本人同意下就公告,協會認為這樣將學生視為招生工具,既沒有尊重學生主體性,也強化「成功」特定論調,因此發起「狂賀前請先問過我:放榜名單須經學生同意」連署;參與連署者除了多所學校學生會,還有台灣高中職學生自治聯盟、人本教育基金會、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等單位。

國立屏東大學教務長施百俊教授於5月31日受訪時表示,對於連署內容的訴求基本是同意的,但這個議題值得更深入思考。關於個資,目前學校若要公告可識別個人身份的資料,應經過學生同意,否則就違反《個人資料保護法》;若有未取得同意的例子,應為少數個案或因為疫情影響而調整不周。

施百俊。(相片提供/屏東大學官網)

進一步思考,若學生們同意自己的榜單被公告,他們的想法是什麼?錄取明星大學並想要讓社會看見的想法是否有錯?另外,無法上榜者為何感覺受挫?如果沒有受影響又怎麼會在意是否公告榜單?這種「微侵略」的感受恰也代表人落入了某套價值的框架並受到影響。

施百俊直言,榜單中會被特別強調的多是明星大學錄取者,但為何世界有名的電競選手不會成為紅榜?兼顧家計和課業的學生故事沒有被提及?「是不是我們這個社會的價值觀太過單一、不夠多元?」他認為在這個議題上,人們可以選擇抗議現況,也能選擇更努力倡議那些要被重視的價值。

不少學校公告榜單是為了招生,榜單成為「辦學成就」的證明;「但考上明星學校就是成就嗎?」施百俊指出,進入明星學校就像擠窄門,但要理解有這種心態,還是因為學歷在如今確實還是有指標作用,「這個就需要更長的時間去打破。」施百俊舉例,許多大企業如Google等都已辦理學校和課程,畢業後可以直接進入該企業工作,不受限於傳統學歷體制,以為企業尋得更專業與適用人才;或許這也是未來教育的一種可能走向。

廣告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