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基督徒必修的生態環保課

1997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將6月第一主日訂為「環境主日」,呼籲信徒善盡生態關懷與環保使命。適逢環境主日,讓我們再次反思如何將這堂必修課落實在生活中!

Image by Mystic Art Design from Pixabay

陳慈美(生態關懷者協會秘書長)

相片提供/生態關懷者協會、彰化基督教醫院、邱國榮

用五顆石頭迎戰當代巨人

───想像2050年的世界

生態關懷者協會透過講座喚起基督徒關心環境保護與生態永續議題。

  一、後全球化逐漸展開  

整個現代文明愈來愈遠離自然、遠離人性!

2020年的春天,在「生命勝過死亡」的復活節期,我們所有人卻因疫情變化的不確定性,面對令人窒息的未知,一直到今年,情況仍沒有太大改善!

這時候,我們只能迫切禱告──希望藉由深刻反省、自制、忍耐、憐恤、團結,在疫情之後,讓人類重新思考如何繼續往前走,並期待未來將會是個截然不同的社會!

跨宗派的基督徒保育組織A Rocha(葡萄牙文「磐石」之意),在去年5月分的會訊《授粉者》(Pollinator)中指出:「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武漢肺炎)危機,就是這個世代「全球天啟性的經驗」(global apocalyptic experience),它所帶來的世界改變,已經回不去了!」這場瘟疫影響深遠,宣告全球化逐漸結束,後全球化逐漸展開,且朝向民主、自由、人權的價值結盟,邁向建立透明、信任、相互扶持的新盟友關係。我們至少有三個必須銘記在心的功課:

第一課 我們是生活在一個「弱聯結」世界(”Weak Link” World)

在上帝的經濟學中,沒有軟弱或可被消耗的物種。聖經看顧受造界的命令,呼召人類保護並保存所有受造物,以及所有複雜、高度相互關聯且彼此依賴的聯結,這一切構成健康的生態系統。

「我們的強壯,其實正如我們最弱的聯結一樣。」(We really are only as strong as our weakest link.)假如我們認真看待建立一個後武漢肺炎的更強壯且更美好世界,不論教會、廣大的社會,以及我們選舉出來的政治階級,都必須加倍聚焦,刻意、深思、優雅地對社會當中最脆弱的人群和部門提供服事並增能。

第二課 當我們可以不再需要自我隔離的時候,請我們真正打破自我隔離。

賈柯森(Eric O. Jacobsen)在近作《三片玻璃》(Three Pieces of Glass)書中,問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為什麼處在由螢幕掌控的世界裡,讓我們感到孤獨?」現代人的生活幾乎被汽車、電視螢幕及手機螢幕調控,慢慢把我們帶向失聯(disconnection)、自我隔離、孤獨。

自我隔離的生活方式,帶來的一種負面結果是:使我們關心別人的能力萎縮了!因為,我們根本不認識其他人。

讓我們鼓勵彼此建造更多的「關係小宇宙」(the relational microcosm),再次一起找回許多因果關係。因為,這麼做是在後傳染病大流行時代,讓所有族群和國家能夠邁向建造公義、具生產力及包容性的鄰舍關係,所不可或缺的洞見。

第三課 要負起責任的就是我們這個世代。

該主題引自威爾斯(David Wallace-Wells)2019年的著作《不可居住的地球》(The Uninhabitable Earth)4~6頁。

工業界神風敢死隊的故事,是屬於一生的故事──地球從似乎穩定的狀態下,被帶向瀕臨災難,其實只是從嬰兒洗禮、各種宗教儀式到喪禮之間的故事。

這表示,如果地球將在一個世代之內被帶向氣候災難的邊緣,避免這災難發生的責任,也同樣是一個世代要擔起的。我們必須知道,要負起責任的,就是我們這個世代的人。

透過實地進入自然景點,腳踏實地學習。

  二、從觀念到行動,一起來守護環境  

今年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51週年紀念。這波於半個世紀前所推動的思潮,就是推動人們以「生態學」的角度,透過「全球思考,草根行動」,從自己所在的地方做起,一起來改善人類賴以生活的環境。
1992年,來自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的幾位基督徒環保媽媽,結合心靈重建的福音使命,與環境再造的社會需求,成立台灣生態神學中心。1998年,進而以「探討土地倫理、追求生態公義、落實簡樸生活」為宗旨立案,結合生態、信仰、生活,成立生態關懷者協會。

20多年來,生態關懷者協會除了舉辦講座,更以生態文史踏查、部落遊學、農村生活體驗等方式,實地進入各個自然景點、歷史場域、部落、農村,腳踏實地學習。當年主婦聯盟的「環保媽媽」們,現在都已經是「環保阿嬤」了!

我們非常感謝主,協會年輕理事們繼續傳承這樣的行動,於2020年秋季,配合七星中會濟南教會成人主日學「生態神學專題」,分享他們結合各自的專業與信仰的實踐。同樣的課程,亦將於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訂定的「環境主日」(每年6月第一個主日)前一個禮拜六(5月29日上午10點~下午3點30分),由台北中會和七星中會教社部在北中北門教會(長安西路78巷3弄5號)舉辦教育推廣講座,介紹:「回到起初的愛心──地質公園與環境倫理」「大家一起來種台灣的花──台灣百合」「神的創造:由創世記看見生態系統」「能源轉型:我們正建立的方舟」。我們期待更多弟兄姊妹能一起來學習,把這些知識帶回各地教會共同來實踐。

  三、扭轉地球生態的大挑戰  

國際知名的永續研究計畫「2050世界願景」(The World in 2050, TWI2050)於2018年7月發表首份報告〈迎向永續發展所需的六大改變〉(Transformations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當中提出六大轉型領域:

1.永續導向的數位化革命

2.智慧城市翻轉運輸與基礎建設

3.永續食農,確保生態系與水資源健全

4.能源轉型加速去碳化

5.循環經濟,提升資源效率

6.教育與健康照護體系的改革

面對氣候變遷和病毒疫情的挑戰,現代人就像聖經故事裡的小牧童大衛面對大巨人歌利亞一樣,挑戰著看似不可能的任務。當年大衛勇敢迎戰歌利亞,去溪邊撿了五顆光滑的小石頭,用牧羊人的投石器扔向歌利亞,打倒了大巨人。我們現在也有五顆小石頭,就是「簡樸生活、自然農法、適切科技、再生能源、古老智慧」。我們要學習大衛,憑著對永生上帝的信心,以新的生活方式來消滅猛撲人類而來的汙染與病毒。

環保阿嬤們邀請所有願意回應這項挑戰的朋友,一起來參與這新的嘗試。從生活中做起,從友善環境的食農、能源、廢棄物處理、建築、旅遊、消費等各方面著手,共同建立讓人類可以永續發展的生活方式。


致力反空汙,盡醫師職責

──專訪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理事長葉光芃

◎ 洪泰陽

  國人輕忽的空氣汙染威脅  

葉光芃醫師

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理事長,同時也是彰化基督教醫院婦產科醫師葉光芃,在2011年加入反國光石化抗爭時以「彰化醫界聯盟」名義策畫出版了《PM2.5與健康》小冊,在抗爭餐會上廣發給民眾,讓PM2.5(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細懸浮微粒)這名詞及其對人類健康危害的事實漸漸廣為人知。

基於台灣處處潛藏的PM2.5危機,當國光石化事件落幕後,葉光芃並未停下腳步,相反的,他的反空汙行動才真正開始。他與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化學博士楊澤民、曉陽眼科院長黃敏生醫師等人,2011年時成立全台第一個以空氣為主題的環保團體「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簡稱台健空盟,英文名稱Air Clean Taiwan,ACT),主張以具體行動達成台灣健康空氣的願景。

「從事反空汙運動,是因為醫師的職責!醫師不只看診而已,更要把致病的原因找出來,預防疾病的發生!」葉光芃表示,從他多年的研究與國外發布的報告中,都表明空氣汙染與健康是息息相關的。他指出,空汙威脅健康不分藍綠、族群。以PM2.5為例,它負載戴奧辛等有毒物質,吸入人體後,因粒徑微小,可通過身體屏障、穿透肺泡,隨血流到達各器官,引起發炎和各種病變。空汙的威脅是全面的,甚至胎兒都受危害。

  空汙與氣候變遷是一體兩面  

葉光芃表示,聯合國報告指出,空汙與氣候變遷是一體的兩面。因此,近年台健空盟也關心氣候變遷議題。他解釋說,燃燒化石燃料產生的二氧化碳、黑碳等,都是加速氣候暖化的溫室氣體;而懸浮微粒則會影響降雨量、加劇乾旱災情。氣候變遷則引發糧食危機,導致兒童營養不良、傳染病、氣喘及精神疾病增加。兒童、婦女、年長者是空汙與氣候變遷最大受害族群。

為使民眾和政府警惕,台健空盟年初均會公布前一年各縣市空氣品質年報。2021年3月底公布的2020年「自動PM2.5年報」,高屏地區平均值每立方米19.8微克,是全國最惡劣空品區,年均值排名最差前11大測站,有9處座落在高雄,高雄堪稱「霾都」,台中以南各縣市空氣品質年均值也未達標準,而桃園則是5年來首度「超北趕中」。葉光芃表示,12年來空汙受害最深者皆在高雄,尤其是座落興達電廠與大林電廠下風處,大寮區更在此區域。他指出,煤是萬毒之首,煤電廠不僅是PM2.5排放大戶,燃煤排放同量PM2.5時,毒性可能五倍於一般PM2.5、近三倍於交通廢氣的PM2.5。「這樣的待遇,對繳同樣稅金的高雄人有符合公平正義嗎?」他提出質問。

葉光芃說,高雄從2020年9月加入國際脫煤者聯盟,若要掃除「霾都」及「空汙原鄉」悲情,市府應積極向中央爭取興達電廠除役,作為邁向無煤高雄第一步。

身為醫師的葉光芃(右)深知空汙的危害,積極投入關注環保運動。

  空汙是對孩童健康最大的不平等  

2021年加拿大官方報告顯示,PM2.5年均值6.1微克,每年1萬5300人因空汙影響早逝,空汙導致的醫療支出達加國GDP的6%。反觀台灣,自2013年管控PM2.5至今,中央卻未有相關報告。葉光芃以兩國的老年人口、汙染濃度比較推估,台灣每年可能有3萬人因PM2.5而早逝,也使已超負荷的健保支出負擔更沉重。

葉光芃指出,近年的研究顯示,空汙的致命因子會影響身體每個細胞、每個器官。「空汙更會影響到胎兒的發育。」他說,研究發現在燃煤或高汙染工廠周邊,媽媽極易受空汙影響,其胎兒容易體重過輕或早產,低體重兒在爾後長大將會更容易罹患各項的疾病。重點是,這樣的汙染因子更可能會遺傳下去,等於禍延多代。他以最新醫學研究來看,成人疾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或是智商等,在胎兒階段就已決定了,正如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兒童環境健康中心教授費德莉卡‧佩雷拉(Frederica Perera)所說:「對孩童健康與成長最大的不平等就是化石燃料!」

  政策措施跟不上最新研究的遺憾  

葉光芃表示,台灣醫學科技的進步在世界首屈一指,相關領域的人才與研究是跟世界在競爭,因此各項最新的研究資料與數據更新的速度也非常的快,例如2021年初的最新研究報告一出爐,2018年的資料就是過時的舊資料了。同樣的道理,葉光芃強調,以空汙中的PM2.5研究為例來說,2018年的數值對應的安全程度與標準,在2021年時就可能是不準的,如以2018年的研究做為基礎數據來分析,那到了2021年也可能無法確實反映真實的一面。特別是,這些都是對人體有著相關危害的汙染因子。

葉光芃表示,如以加拿大跟英國的PM10與PM2.5的分級標準來看,台灣的標準顯然是過度寬鬆,當國外的數據是呈現危害的訊號時,對照到台灣的標準數值可能會是安全的綠燈。此外,就遍布在全國主要空汙縣市的77個測站來說,其中31處的測站是包含自動與手動監測與回報數據的功能,自動功能的當然具有每小時自動回報數據的功能,但手動式的測站卻只能每三天收集並回報一次數據。另外,以彰化縣為例,彰化有彰化市、線西與二林等三處,卻以彰化市的測站代表全縣;台中地區也以豐原的測站來代表全台中縣。光這點來看,這樣收集到的數值合理嗎?能真實反映實際的空汙程度嗎?

葉光芃強調,國家機關提供出來的空汙顯示訊息,不應該是呈現綠色的「良好」,應只能顯示「低風險」,以免讓民眾產生錯誤的認知。此外,現在已經有更新更好的測量機器出來了,可以測到更細小的危害因子,就他的立場來說,國家資源反而應該投注在這邊。

  無法避免就只能選擇避難?  

葉光芃強調,空汙致死其實是「可避免」的。但被問到一般國人如何避免空汙對人體的傷害時,他無奈表示,就目前國人所處的生活居住環境來看,在大環境條件如政府的政策、人民的消費觀念沒有改變之下,那就只能逃避到台灣現在相對空汙較少的地方,如北部、東部等地。

葉光芃強調,空汙對身體的危害,從身為醫師的立場來說看得很透澈,再加上10多年來與公部門交手的過程中,讓他對反空汙運動有更深的體會。他表示,台灣是一塊好山好水的地方,有會下雪的高山,有湛藍的海洋。空氣汙染的降低或減少,應該是每個人都要注意並做出相對應的作為來,例如出門不用化石燃料的車輛,單車或步行通勤取代開車、騎機車,少出門一天、少吃一頓肉食、降低對石化原料的依賴等。

而在政府部門來說,葉光芃無奈地表示,武漢肺炎疫情防治,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與專業醫師,每天的記者會及電視媒體定時地提醒國人最新的疫情與應注意的防治措施,呼籲國人要注意與加強衛生習慣並採取必要的措施等。如果空汙對人們的危害提醒與注意也能受到同樣的待遇,那將是一個不一樣的局面。

當受汙染的空氣被吸進體內,PM2.5微小到可穿過細胞和各器官的屏障,進而影響各器官,引起發炎等症狀,對生命造成嚴重威脅。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2 意見

  1. 陈慈美姊妹还在吗?特别想念她,2115年在台湾“迦密山基督徒论坛”遇到她,她送给我几本书籍,使我开始关注“生态公义”的问题。我在美国华盛顿主恩基督教会担任牧师,请特别转告我的问候。我的信箱是renjiaoxinxue@gmail.com,感谢你们的努力,求上帝祝福。志勇 敬上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