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採訪報導】疫情對學生的影響層面不只是停課,不少應屆畢業生們預計在5、6月成為社會新鮮人,卻遇上疫情衝擊勞動市場。台灣勞工陣線協會於6月10日在臉書粉絲專頁辦理線上講座,以「疫情來襲!畢業即失業?疫情下的青年就業難題」為題,邀請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張烽益主持,文化大學勞動暨人力資源學系教授李健鴻與台灣勞工陣線協會秘書長孫友聯主講;眾人除了分析現況,也提出對疫情未能緩和、3級警戒持續的擔憂,另建議政府等有關單位可以如何幫助青年們就業。
張烽益談到,去年疫情爆發,以3、4月失業率為最高,之後因為防疫得當,約從5月開始失業率又逐漸下降;然而今年疫情比去年嚴峻,雖然5月失業率還沒公佈,但可以預期將會提升,對6月畢業季的青年們而言,衝擊更強烈。
李健鴻首先引用勞動部數據分析應屆畢業生通常求職狀況;過去5年,大致可將應屆畢業生求職分為3大類:畢業前(約2、3月)就開始積極求職者,佔平均數31%;畢業後開始求職者佔38%;另外有29%是因服兵役、準備國考、預備出國留學與打工、在家幫忙、健康因素等未立刻投入勞動市場者,包含怯志青年。
按照今年波疫情爆發時間來看,加上5月以前經濟回溫,不少企業擴大徵才,李健鴻預計第一類青年裡約有25~27%已經找到工作,因此,剩下的4~6%加上第二類青年的38%,至少約有42%的應屆畢業生面臨求職問題;以今年畢業生人數是28萬4000人來看,就是將近12萬人。
第二類青年在求職的積極度、自信心和資訊管道可能本來就不似第一類青年;另過去有70%的大專青年在畢業3年內從事服務業,然而這恰恰是受到疫情影響較顯著的行業,包含批發零售、物流運輸、餐飲、旅行等,佔整體服務業15%。
李健鴻建議,中央和地方政府要盡快系統性盤點職缺,並透過多元管道如網路、媒體、校方等,將徵才資訊傳遞給青年們。他強調,疫情之下還是有職缺,只是沒辦法辦理公開徵才;另外勞動部自上個月就啟動線上就業諮詢預約,這些資源都可以運用。
他也提醒,沒有人能預期3級警戒是否能夠在6月底就此解除,但可以想見屆時各行各業不但不會釋出職缺,還可能有倒閉危機,甚至連現在有工作者都可能面臨失業;而求職受挫的青年們也可能轉為消極、進而變成怯志青年,或是只能從事兼職。他呼籲勞動部要思考協助腹案,例如訓練班、求職津貼等。
孫友聯則簡介國際勞工組織(ILO)發布報告和勞陣發表研究,說明疫情對全球勞動市場的重創;另外點出青年勞動者可能因就職時間不符資格而無法領到〈就業保險法〉的失業給付,還有些青年雖然獲得職位卻遲遲無法入職、造成職涯規劃停滯等。
孫友聯認為,接下來幾個月,政府如果要「超前部署」,就是聚焦在青年就業停滯問題去行動;他建議政府要更暸解青年主要就業形態並設計相關紓困方案,調查應屆畢業生就業方向,補足就業安全漏洞,另有青年長期失業監測與就業協助。
關於就業保險,李健鴻表示多數在職勞工已投保,但應屆畢業生就沒有,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有7個國家的就業保險為彈性規定,即使年輕人年資短,仍然可以按照年資比例領取給付;他多年前就倡議台灣可以跟進。孫友聯對此表示認同,並指出制度建構是中長期規劃,明年是〈就業保險法〉三讀通過20週年,一部法律走過這麼長時間,確實需要有一些調整。
▶ 疫樣百工人|各行各業如何面對疫情 ◀
更多相關新聞請點連結:疫樣百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