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的表演藝術 共思線上演出影像專業化

(相片提供/陳湘綺)

【林婉婷採訪報導】疫情影響社會活動和消費習慣,非民生必需的開銷首先遭到排擠,對籌備期間長、重視體驗感的「表演藝術」無疑是一大考驗。「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行政經理陳湘綺受訪時表示,由於去年經驗,劇團面對今年這波疫情不至於措手不及,但如何讓電視、網路轉播的線上演出更吸引人,確實是表演藝術界持續討論、學習的課題。

「無獨有偶」是現代偶戲團;陳湘綺的工作除了行政事務,還有演出執行製作,按規劃方向聯繫相關人員、編列預算等,上頭還有行政總監擔任管理。陳湘綺說明,戲團工作分成「製偶組」和「行政組」。演出有製作、排練和演出期,是長時間過程,剛好疫情嚴峻的這幾個月是製作期,影響較多的都是教學、活動類型。對偶師們來說,活動取消反而能更專心製作戲偶,只是因為器材限制無法分流上班,只能以空間分隔來配合防疫。

廣告

在行政方面,陳湘綺認為今年比起去年更能夠冷靜應對;行政已建立專屬工作流程,在與不同合作單位聯繫時心態也比較正向、進步,不會有活動取消後陷入慌張或埋怨,而是能夠溝通實際需要和因應措施。團員們也在這次疫情來襲後共同檢視劇團現況,暸解接下來如何維持營運經費、開發線上課程維持收入等。

關於轉型線上演出,陳湘綺指出,線上演出不只是單純錄製表演畫面,而是經過鏡頭設計和安排,甚至有觀眾互動環節;只是目前台灣較少這類型專業團隊和製作。陳湘綺坦言,現在各大平台的影視節目豐富、精彩,究竟如何讓觀眾們願意選擇花1至3小時觀看表演藝術?這是表演藝術界都在討論的課題;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已有開辦相關課程,帶領表演藝術團體聽取澳洲、英國等經驗。

事實上,遠距呈現的表演藝術節目,也能成為社會大眾更近距離接觸藝文創作的渠道;陳湘綺分享,有收到家長感謝地表示,孩子們觀看公共電視「公視表演廳」節目播出他們的偶劇,讓孩子度過一段愉快時光,也分擔家長的照顧壓力。

政府提出的紓困方案包含藝文工作者,陳湘綺直言這在現實和心情都有幫助,因為去年已申請者在今年是直接發放,包含接案演員和設計師等,因此劇團不用著急著為他們預備申請需要文件,能夠比較放心。

(相片提供/陳湘綺)

談到個人生活,陳湘綺點出,疫情讓人多出「時間」和「空間」,但也因為生活模式和工作壓力的落差,可能要經歷一段身心調適期。她坦言自己在疫情爆發後也失眠了3個禮拜,且原先預計要好好運用多出來的時間,卻反而造成自我壓力、情緒低落,直到最近才調整過來,穩定運動時間後也加入閱讀、進修時間。在這個人人不安的時期,她也會有意識地讓自己保持開心情緒,例如瀏覽喜歡的網站消息等。

陳湘綺建議,可以善用工具記錄生活,例如紙筆、手機、電腦等,算算自己做家務、休息等花了多少時間,觀察自己的生活樣貌,也「整理」自己人際、環境和時間觀念,「整理後有助減緩焦慮。」

 


▶ 疫樣百工人|各行各業如何面對疫情 ◀

藝文|疫情衝擊旅遊業 作家黃作炎把握時間完成新書

教育|藝術教育者看疫情間的親子互動 重視感官 給予空間

媒體|媒體業者談疫情影響 呼籲善用紓困資源

更多相關新聞請點連結:疫樣百工人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