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國榮採訪報導】由香港民主派人士黎智英於1995年創立的香港《蘋果日報》,因香港政府指稱該媒體從事危害國家安全活動,執法凍結其資產,使《蘋果日報》陷入經營危機;在6月23日,《蘋果日報》宣佈停運,翌日出版為最後一份報紙,印刷100萬份全部售罄。

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管中祥在27日受訪時表示,《蘋果日報》結束營業意謂著香港新聞言論自由會受到很大限制,不過香港現況的制度還是跟中國不大一樣,香港還是有些新聞與言論空間,只是日後無法直接去挑戰《港版國安法》。香港傳媒與記者仍然保有自由派的傳統,但《蘋果》這家媒體不僅是報導、黎智英本身也是「光復香港」抗爭運動者,所以被香港政府盯上,「香港還是有很多的網路媒體、獨立媒體,對香港政府還是有很多的批評,當然還是會有底線,只是底線會不會越來越緊,這是有待觀察的。」

管中祥指出,雖然香港的新聞言論自由空間開始受限,但也看到很多旅居世界各地的香港人在網路發聲,也有固定節目與專欄談論香港議題,總體而言,香港新聞言論自由空間在短期內還不至於悲觀,只是會比過去還要更侷限,特別是在批評中國政府這方面。

廣告

反觀台灣,新聞言論自由讓台灣民眾既愛又恨,恨的是認為新聞是擾亂社會安定的亂流,尤其在疫情當下,不少學者與教會牧者多建議少看新聞或不要看新聞。對此,管中祥表示,民主國家當然要有新聞自由,新聞報導多樣態也是新聞自由的具體展現,但所謂「不要看新聞」的意思是「不要看很髒的新聞」還是「所有的新聞不要看」?事實上,台灣的主流媒體也有很多不錯的報導,何況還有獨立媒體、網路媒體,如果建議「不要看新聞」是指「很爛的報導」,閱聽人本來就可以選擇不看,但這不代表「不要新聞」或「不要新聞自由」。

譬如施打疫苗致死率的報導,可能造成不少人對注射疫苗感到恐慌,可是這不是純粹新聞報導的問題,可能是閱聽人本身的科學知識問題,因此怎麼去看致死率這件事,閱聽人自己應該要有所判斷;若是報導受訪者說致死率很高,但有沒有提出相關證據、明確科學報告與評估,其實閱聽人在看這類新聞的時候該要能判斷。

「報導說了什麼,我們就相信什麼,這表示我們只會服從權威,沒有思辨能力,也反映出我們只看我們所相信的權威,這是很嚴重的問題。」他說,台灣媒體是有很多問題,可是台灣閱聽人會不會是因為從小習慣服從權威,所以也懶得找更多資訊與資料,當發現某些資訊不可信或無法判斷時,乾脆選擇放棄;所以問題究因是閱聽人面對資訊態度跟判斷資訊能力。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