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級警戒超過1個半月,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推估全台有5萬名民眾心理諮商受疫情影響被迫中斷,衛生福利部雖於2019年11月29日頒佈《心理師執行通訊心理諮商業務核准作業參考原則》,實務上仍有不少挑戰;勵馨基金會與諮商全聯會於7月1日上午舉辦線上記者會,邀請多位相關單位代表和民意代表與會,並在會中提出4大訴求。

|重新閱讀|

逾5萬民眾求助無門 呼籲放寬限制(上)


諮商被迫中斷 個案身心症狀恐加劇

勵馨基金會蒲公英諮商輔導中心今年服務逾百名的性暴力被害人和個案;勵馨執行長王玥好談到,諮商中斷衝擊個案身心健康,有25%的被害人感到焦慮及被拋棄,有10%被害人因疫情影響生活引發創傷反應,有服務對象更反應自殺意念升高。她坦言,對情況較嚴重的個案而言,電話諮商並不夠。

勵馨基金會在各地申請遠距諮商也遇到困難。台北地區需要預備大量資料且審核過程漫長;台中地區則因為1年只有2次審查會議,下次預計為10月收件、12月審理;高雄地區是衛生局在7月中旬才會召開申請說明會。

王玥好指出,若維持面對面諮商,難免增加諮商心理師和個案染疫風險,且勵馨基金會是社工與諮商整合的團隊,社工服務具有彈性,諮商服務卻因為規定而綁手綁腳,使得整體專業團隊缺角,無法及時回應個案的需要,「我們要以需求為主。我們理解專業上的顧慮,但絕對不要因噎廢食。」

新田/初色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黃天豪則解說,衛福部已於5月17日以公文通知「醫療機構」得免提報,經衛生局指定後即可進行遠距診療,但心理諮商所和治療所是「醫事機構」,依衛福部公文表示必須提報詳細計畫、經過審查才能進行遠距諮商,「這其實是比成立一間諮商所、治療所還要繁複的流程。」他認為遠距諮商應回歸專業內的教育、自律,而不是公部門制定行為規範。

黃天豪也強調,不論是「醫事機構」的「病人」,或是「醫事機構」的「案主」,本質上都是正在受苦的人;且被迫中斷諮商,讓這些個案的身心狀況都更加艱困,「我們的訴求很簡單——希望在照顧有醫療需求的民眾時,我們可以用相似的標準。」


關心學生卻擔憂觸法 盼彈性做法

學校方面,教育部已分別在5月31日和6月11日與各方實務代表、專家學者等討論,希望制定符合教育體系需要的疫情期間遠距諮商進行原則。雲林科技大學諮商輔導中心主任陳斐娟點出,學校心理諮商人員同時必須遵循《學生輔導法》和《心理師法》規範,因此現階段必須改以「關懷」「輔導」「諮詢」等名稱執行,也有人員擔心不慎觸法。另她坦言,前述各縣市審查標準不一確實會使得大專院校再提出申請時卻步,也可能緩不濟急,「還是希望能有彈性做法。」

「諮商服務是我們的專業,也是《學生輔導法》給我們的任務。」彰化縣學生輔導諮商中心主任方惠生表示,諮商心理師陷入學生的需要和觸法遭開罰的兩難,只好以電話進行關懷,確實緩不濟急、成效有限;有些則會與學生、家長在共同配合防疫措施的前提下面對面諮商,但仍有不便與不安。為顧及學生接受心理諮商的權益與需求,且同時能保障彼此安全,他希望校園的諮商工作能不受限於衛福部的參考原則。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監事趙國玉則提出,聯盟在停課2個禮拜後進行全國調查,發現有特殊身心需求的家庭面臨危機,更有正在診斷評估的兒少因為無法繼續心理諮商而影響鑑定取得。她說明,有身心狀況的孩子本來就需要更多資源,如今反而是一切歸零,「我們相信,疫情不應該是鑑定、診斷及諮商的限制。」趙國玉肯定政府對18歲以下遠距諮商的嚴謹把關,但更需要「滾動式修正」,盡可能提供資源給兒少及其家庭,更不應該停止原本就在接受的諮商資源。

立法委員王婉諭則提醒,學生諮商議題也是家庭相關議題,因此執行遠距諮商時要格外謹慎,避免加劇、惡化學生與家長在家庭裡的緊張關係;她呼籲在放寬遠距諮商限制的同時,也要審慎思考相關人員訓練等配套措施,包含聯繫時確保孩子的諮商隱私、建立孩子們能安心諮商的空間等。


|繼續閱讀|

逾5萬民眾求助無門 呼籲放寬限制(下)

廣告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