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國榮綜合報導】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教社委員會幹事、現任伊甸基金會台南區區長張盟宜,6月下旬接受中央廣播電台邀請,在廣播節目中談疫情對於社福機構所造成的衝擊,也呼籲國人要更以同理心去理解弱勢族群,並且談伊甸基金會獨步全國的「自營社會住宅」案例為何難以複製;節目分成上、下集播出。
張盟宜表示,社福機構辦理地方政府或中央政府計畫案,依照契約規範,政府會要求機構必須服務多少個案的KPI(績效指標),可是在疫情期間,機構無法進行個案家訪,機構許多服務社會業務項目也必須暫停;她期待簽訂契約計畫的地方與中央政府,都能夠根據合約機構因疫情而停業的時間比率降低KPI,否則社福機構的營運壓力很大。
例如,兒少機構很多是住宿型安置機構,過去孩子們白天都在學校,現在因為疫情停課,被安置的孩子們24小時都在機構裡;但基於防疫規範,機構被要求應將孩子們分艙、分流,教室不可超過5人;這對所有兒少安置機構營運與機構老師們來說都是壓力。

在復康巴士方面,也因是跟政府簽約,同樣會被要求平均每日接案次數;然防疫措施又不鼓勵民眾出門,因此復康巴士幾乎停止營運,但跟政府簽約復康巴士的機構仍然得支付人力薪資。她表示,面對疫情,不同類別的社福機構有不同的問題,政府如果不願意就疫情協商合約內容,幾乎所有的社福機構的營運都會相當辛苦。
伊甸基金會在台南成立服務機構,目前在8個社區設據點,包含服務對象是身心障礙成人、社區老人,以及在2011年買下台南大林國宅,改建成服務弱勢及障礙者的社會住宅「雙福園區」。談到獨步全國的自營社會住宅,她說明,伊甸自營社會住宅租金已經很低,但社宅裡有許多家庭的收入受到疫情影響,工作銳減或失去工作;伊甸社工們除了教導他們申請紓困,也討論該如何用社會力量減輕他們的房租。
延伸閱讀:伊甸大林雙福園區 釦子叔叔帶來歡笑
不能營利的社福機構,捐款是很重要的營運資源;「其實大家都預測今年捐款情況應該不會很好。」她坦言,而政府能夠提供的紓困經費都有時間性,若是3級警戒持續下去,難以預料社福機構可以撐多久;為此,她呼籲符合疫苗施打順位的民眾趕緊接種,讓「解封」能夠早日實現,因為對社福機構與社會工作者來說,恢復正常工作才是最重要,而不是紓困金額。
封面圖片提供|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