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T行後會 辦桌分享恩典限時批

【林家鴻南投報導】為期近3週的「我愛台灣宣教營」(ILT),於7月15至17日在埔里謝緯紀念營地的「行後會」進入尾聲,來自18國的青年和愛台志工珍惜最後相處時光,以攤位展覽、短講、文化之夜歌舞表演,分享彼此在各地教會難忘的服事經歷和各國文化。大會除了貼心安排「恩典限時批」時間,協助青年寫信寄給回鄉的自己,還預備一場別開生面、結合「辦桌」與「客家」特色的聖餐閉會禮拜。

17日下午謝緯營地外的鯉魚潭畔搭起流水席的棚架,舉行閉會禮拜,總會青年幹事鄭君平對國內、外青年表示,以台灣傳統「辦桌」來與耶穌一同坐席,正象徵耶穌在台灣人民當中,耶穌也是台灣的主。「一起吃飯」是台灣人的好客與熱情,「當我們可以一起吃飯,我們就成了一家人。」圍圓桌而坐,象徵彼此平等,互為合一的團契。

總會客宣幹事賴德卿牧師受邀主持聖餐,她介紹客家聖餐本色化的意義,接著帶領青年領受客家肉餅和桑葚汁,象徵主耶穌基督的身體和寶血。賴德卿說,「在聖餐中我們可以遇見客家人的上帝,客家人的信心和盼望,客家人的愛和食物。我們互相理解,慷慨分享,在聖靈的感動中擁抱,我們是弟兄姊妹。」 她還帶來精心研發的客家擂茶給青年品嚐。

以約10天時間差遣國內、外青年至各地教會服事,是ILT最精采的部分之一,今年申請ILT方案的教會莫不傾力接待,讓國外青年和愛台志工在鄉村、城市、原住民部落等不同地域認識島國的多元文化風情,凝聚對台灣的認同與委身;更藉著彼此的相遇和同工,經驗信仰的普世性,為在地教會帶來嶄新經驗。

台裔加拿大人韋安融來自本拿比聖道堂,13歲隨家人從苗栗移民加國,今年第3次參加ILT的他說,一再參加是因為每次都能到不同的教會體會不同的事,像這次在布農中會普宣部接待下,難得有機會認識兒時未接觸過的原住民,期間參訪卓溪鄉最早的教會古風教會、到崙山教會了解產業宣教、體驗搗小米、爬山、體驗八部合音等,好玩又有趣。

韋安融感謝ILT加深他與台灣的連結,「我一直跟媽媽說,要跟我講台語。」他把傳承台語文化和向各國同學介紹台灣視為使命,因他認同自己既是加拿大人也是台灣人。

彰化教會傳道劉耀義於學生時期即有美好的ILT經驗,如今牧會也開始推薦青少年參加。他回憶過去每回聽到不同國家青年分享,就看到上帝在不同國家的見證,「覺得眼界被開啟,不只侷限台灣,而是看見整個世界。」該會暌違多年未辦的青少年生活營今年重啟,他除了期待吸引社區青少年加入團契,也向ILT申請美國、馬來西亞、香港、蘇格蘭等國青年到教會,與在地青少年一同生活、分享生命故事,盼幫助年輕人不怯於面對外國人和講英文。

來台參加世界傳道會(CWM)青年領袖養成計畫──宣教培訓營(Training in Mission,TIM)的成員,也參與ILT。南美的蓋亞那公理會聯盟代表歐米內爾‧波以思(Ominell Osetta Boyce),受派到太魯閣中會大山教會參與兒童夏令營服事,負責教英文和陪伴兒童。她說,異國跨文化的宣教經驗讓她更體會倚靠上帝的重要,同時強化她對處境化宣教觀念的認同;在ILT看見青年們因著信仰彼此合一、凝聚,也激勵她回國後要提醒母會,信仰須避免流於形式化。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