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迷上3C?親子共同學習與建立使用習慣

(相片提供/線上講座截圖)

【林婉婷採訪報導】嘉義市家庭教育中心台灣圖書室文化協會共同舉辦「110年度支持多元型態家庭女性、女性生命歷程與角色之增能活動」,探討多元家庭的親職教養議題;7月份以「孩子迷上3C,怎麼辦?」為主題推出線上講座與小團體工作坊。7月24日下午舉行的講座,由暖暖蛇中小學親子自主共學團台東區召集人楊韓凌與親子共學團雲嘉團領隊蔡岱伶主講,兩人以身為家長的經驗和觀察為出發,並分享許多孩子們使用3C的實例。

楊韓凌指出,大人們對孩子們使用3C的擔憂,包含過度使用造成視力傷害、失去其他領域學習的專注和興趣、生活作息被打亂及家長被旁人貼上「3C育兒」標籤等,她與蔡岱伶又透過學者研究、書介摘要、實際體驗等方式,帶領與會者們反思這些憂慮;例如是否只有某些既定形式才算是「學習」?彈鋼琴是學音樂,玩平板電腦的音樂創作軟體是否為學音樂?以前3C被視為休閒娛樂,但現在更是多元工具;又根據心理學家彼得・格雷著作《會玩才會學》,談到孩子們在玩樂中發展動作、語言、探索、建造、幻想、社交等能力,說明3C時代的「學習」和「玩樂」想像已經與過去不同。

兩人點出,使用3C的經驗和學習主體性應回歸到孩子身上,讓他們自己感受3C造成的影響,例如長時間使用是不是身體酸痛?不能使用會不會情緒暴躁?透過自我覺察讓孩子能建立使用3C的習慣,而家長們則可以與孩子共同討論、提出建議。

楊韓凌說明,3C縮短距離,讓使用者可以大量接收資訊,加上個人化廣告、軟體黏著度與自媒體盛行等特性,現代使用者要學習的是「識讀」,暸解網路資訊是否隱含族群、性別、消費等刻板印象或侮辱字眼等,透過認識開發商的心理技巧與暗示,進一步決定自己要不要被影響。

廣告

楊韓凌和蔡岱伶也分析,孩子使用3C其實亦展現出他們的需要,例如遊戲可以選角色、換裝備、接受挑戰並領取回饋,遇到困難則有輔助過關機制,孩子們在遊戲世界能感受自主與創造性;另一方面,3C的嘗試成本低,犯錯或失敗都可以重來,例如在電腦繪圖軟體創作,除了節省紙筆等耗材,也不會因為畫錯一筆就前功盡棄,而是可以「回復」並再嘗試。

至於虛實串連是否會讓孩子們無法分辨現實和虛擬?兩人認為主要是孩子對「現實」的認識和經驗不足較可能會混淆;她們也提到,使用3C不等於就是成癮,而是孩子們藉由軟體滿足研究、解題、挑戰、摸索、社交的樂趣和需求,例如孩子想要按照自己的喜好來裝飾房間,這個想法在現實中因為時間、經費等考量難以實現,但在遊戲裡可以輕鬆達成。

關於家長們可以怎麼做,楊韓凌建議家長和小孩一起練習,經時間養成而逐漸進步,由孩子自己建立3C使用習慣,而不是家長代為限制。蔡岱伶則補充孩子腦部發育歷程,負責理性思考與決策管理的前額葉皮質約到20幾歲才會成熟,因此家長若以不符合發展年齡的期待要求孩子,反而會造成壓力與壓迫。

她們提醒家長要持續學習,不要用過往眼光檢視現代小孩的行為;楊韓凌結論指出,小孩是「數位原民」,家長是「數位移民」,關心孩子們3C使用習慣的同時,家長們也可以整理自己與3C的關係,不是盲目拒絕、害怕,也不要因此傷害親子關係,而是與孩子共同學習。

本系列活動8月份主題為「手足相爭,好頭痛!」,大講座與工作坊將分別於14日和21日舉行,即時資訊和報名連結請關注「嘉義市家庭教育中心」臉書粉絲專頁。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