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再生電腦 提升偏鄉數位學習

(相片提供/呂莉莉)

【林婉婷採訪報導】2019年起,資訊工業策進會國際處與華碩文教基金會合作「原鄉部落,數位關懷」活動,並透過台灣豐盛生命國際發展協會媒合,將再生電腦捐贈至原住民族部落與偏鄉,希望有助於改善數位資源地區落差。今年度因應防疫,特別在8月1日「原住民族日」舉辦線上捐贈儀式。

(相片提供/戴珣珣)

台灣豐盛生命國際發展協會秘書長戴珣珣牧師受訪時談到,協會是由美國加州的迦南台灣基督教會發起、在2008年成立,長期關心原鄉與偏鄉教會事工。2019年有80台筆電送到花蓮、台東、台中和屏東等地區教會;2020年有40台筆電送至位在花蓮的’Amis(阿美)中會Cingaloan(鳳信)教會與Lohok(呂福)教會;2021年更有50台桌電和50台筆電送往南投、嘉義、台南、屏東等地區教會;適逢今年5月中旬開始本土疫情升溫,全台「停課不停學」,這批電腦設備及時發揮功效。

戴珣珣指出,除了擁有設備,更期待教會們能進一步串連起網路、教學者和學習者,在當地成立「數位教室」,讓偏鄉兒童的數位學習能力更完善。

Lohok教會傳道師’Ilid Fadah(乙栗・法腊哈)受訪時說明,教會兒少們多來自隔代教養和單親家庭,家裡沒有電腦、網路或手機;感謝的是,去年獲贈18台筆記型電腦,讓孩子們不只是能查詢學習資料、認識電腦功能,也透過電腦暸解別人如何記錄文化,有助於教會文化教育事工。

(相片提供/’Ilid Fadah)

教會每個禮拜六安排族語課程,孩子們在主日禮拜擔任族語讀經同工;另外暑期有「數位典藏營」,安排老師教導孩子們撰寫部落及教會歷史故事,讓孩子們認識自身文化更提升族群認同;他們還分組研究、拍攝部落文化並剪輯成影片,去年以豐年祭為主題,在2個月的暑假時間裡盡情摸索、嘗試。’Ilid Fadah點出,教會孩子們都能夠訴說部落故事和傳唱古調,家長們得知也都非常感動。

(相片提供/’Ilid Fadah)

「孩子的身體是有記憶的。」她強調,教會孩子年齡落在國小二年級到國中二年級之間,高中開始就要離開部落求學,很可能不會經常回來,但因為小時候的累積與培育,未來若是放長假時回家鄉,只要簡單教學就能再次喚醒他們的文化回憶;’Ilid Fadah相信,懂得尊榮自己的族群,就能尊榮上帝。

同時牧養Lohok和Matadim(馬太林)教會的’Ilid Fadah提到,兩間教會文化截然不同;例如在Lohok教會談天然災害,說「印尼海嘯」會友們無法想像,但講「花蓮地震」他們就會明白,可見當地確實存在資訊認知落差;她也坦言,長輩的生活就像被遺棄的生活,因此孩子也很難額外得到什麼,電腦與網路真的讓孩子們視野更開闊,認識到不一樣的世界;在8月1日的線上聚會中,孩子們也穿族服獻詩。

台南中會楠西教會在中華民國快樂學習協會與台南市基督教家庭協談協會的支持下,於2014年9月開始「楠西孩子的秘密基地」快樂學習計畫,提供免費陪讀與課業輔導。楠西教會牧師娘呂莉莉在受訪時分享,教會課輔班約有20多位國小學生,他們也會使用教會的再生電腦完成學校交派之數位作業;呂莉莉點出,電腦很好的學習工具,國小兒童則需要有人規範使用時間和瀏覽內容,她提醒大人們不要讓電腦變成保母,而是要在旁陪伴、協助。

廣告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